皇帝 编辑
皇帝,意指帝国国家元首,是一类在东西方各国的统治者中占据最高位置君主头衔
2
相关
汉章帝刘炟,汉明帝刘庄第五子,东汉第三位皇帝,其正式谥号为“孝章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章帝”,庙号肃宗。在位13年,享年31岁。
巴托洛梅·德·卡兰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西班牙帝国多明我会修士。他的一生摇摆于国王与皇帝之间,结果遭到宗教裁判所的长期监禁。他曾几次倡言进行教士改革,写有一篇引发争议的关于教义问答的论文。
汉安帝刘祜,东汉第六位皇帝,汉章帝孙,清河王刘庆之子,在位19年,其正式谥号为“孝安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安帝”。
武曌,又称武华姑、武媚娘,中国历史上因执掌君权而得到正史唯一承认的女皇帝与女性太上皇。武氏是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的皇后以及武周的开国皇帝,当代称则天后,或武后,后代通称武则天。
封疆大臣,又称“封疆大吏”,指中国明、清时期执掌地方最高军政权力的官员,乃朝廷要员。中国自秦代以来确立中央集权制后,历代执掌地方最高军政大权的官职包括秦代的郡守、汉代隋代两代与初唐的太守、州牧或刺史、三国和晋代的都督、北周的总管、隋代的行台尚书省、唐代的都督、都护和节度使、宋代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公事和掌军权的安抚使。辽国的都总管、处置使和转运使、西夏的都统、金国的诸京留守司留守带本府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元代的行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等职衔,这些职衔所存在的朝代虽未有针对这些职务比喻为封疆大吏的说法,但这些职务皆有封疆大吏之实,为封疆大臣发展演变的历史沿革。直至明代一般被称为“封疆”之职位有都指挥使、按察使以及布政使,而延至清代,除了通常所指的总督和各省巡抚外,旗兵的最高地方长官—将军亦同被称为“封疆大臣”,因为这些官员均为皇帝亲自任命,且权力极大,类似古代由君主分封疆土的诸侯,故因此而得名。
唐睿宗,李旦,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幼子,唐朝的第五和第八任皇帝,曾用名李旭伦、李伦、武轮,他一生两继御座,两度禅让制。两次登基,第一次为天后武氏废唐中宗李显而继位,在位时间是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后上表自行退位,禅让予母亲武则天;第二次是在唐隆之变诛除韦皇后及其党羽后复辟,在位时间是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后退位,内禅予其子李隆基。李旦为唐高宗李治诸子之中排行第八,母为武则天,李弘、章怀太子、唐中宗李显都是其同母兄长,太平公主则为其同母妹妹。
国家元首,简称元首,是国家的代表象征,履行宪法赋予之权力和义务。君主立宪制下,国家元首是君主,头衔包括皇帝、女皇帝、国王、女王、亲王、天皇、苏丹、大公等。共和制下,国家元首通常的称号是总统。此一职位亦有其他称号,例如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名义上的元首被称作国家主席或国务委员会主席。也有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首长作为国家元首的情况,例如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存废之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998年修宪共和国永远的主席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实行总统制以前的苏联等。视乎各国政治体制,国家元首未必有行政权,除总统制及半总统制的国家元首外,不少国家元首仅是位高权不重的名誉职务,只具有象征意义,不掌握实权,例如日本天皇、德国联邦总统等,而实际的权力则交给首相来行使。在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中,遵循“三位一体”制度下的国家元首制,执政党的总书记、兼任国家元首、总司令,以获得代表国家的身份和统帅权,但国家元首职务的权力和地位仍握在政党领袖手里。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老挝、苏联、东德等社会主义国家。
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全名为弗拉维乌斯·尤利乌斯·君士坦提乌斯是罗马帝国皇帝,也是君士坦丁大帝之子。从337年到361年,他统治期间萨珊王朝和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边界发起不断的入侵战争,而罗马帝国的内部经历了多次内战,宫廷阴谋和篡位。他的宗教政策激起了家庭冲突,这种冲突在他去世后仍然继续。
唐文宗李昂,原名涵,唐穆宗第二子,母贞献皇后。唐敬宗之弟,唐武宗之兄。他是唐朝第17代皇帝,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30岁。
咸丰帝,爱新觉罗氏,名奕𬣞,号且乐道人,是清朝自明清战争以来的第七位皇帝,1850年3月9日至1861年8月22日在位,年号“咸丰”。咸丰帝是道光帝第四子,生母为孝全成皇后,诞于北京圆明园澄静斋。20岁登基,1861年崩于承德市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得年31岁。死后庙号文宗,谥号简称为显皇帝,葬于清东陵中的清定陵。此外,他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掌握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与最后一位经由中国皇储列表秘密建储制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