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井泉,台北大稻埕人。台湾日治时期文化运动支持者,其具体事迹有以下几件,第一,“王井泉喜欢帮助人,尤其是文化人,有文化甘草之称。与台中中央书局张星建、吴天赏等号称‘铁三角’,他以亭会友,使山水亭成了大稻埕的梁山泊。文人学士于店中高谈阔论,评画赏文。吕赫若、林茂生、张文环、黄得时等皆为座上客,不满日本至上的日本青年金关丈夫、池田敏雄等也是常客”;其次,王井泉曾经参与台湾文学社团启文社的成立,并且支持出版重要的台湾文学刊物《台湾文学》;再者,为了与“皇民奉公会”外围的“台湾演剧协会”对抗,王井泉与一些文化人组织“厚生演剧研究会”,1943年在台北“永乐座”公演。遗憾的是,二次大战之后,台湾经济萧条,山水亭被迫关门,王井泉只好在辜伟甫的荣星花园服务照顾花草,无法再像当年那样,扮演文学、文化界的园丁。
张维贤,原名张乞食,笔名耐霜,于台湾戏剧史上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是“台湾新剧第一人”。台湾日治时期期间,他曾参与过星光演剧研究会,后来在前往日本内地研习后返台组织民烽演剧研究会,演出新剧,后来皇民奉公会外围组织台湾演剧协会成立,对台湾的戏剧演出进行管制,张维贤遂前往中国大陆经商。二次大战之后二二八事件期间,他曾与待在上海的同乡们包机回台欲了解情况,但被原机遣返。后来回到台湾后,一度在台北经营西餐厅,后投资火柴制造业,但皆失利,遂隐居于宜兰县头围的福德山务农,不过后来又在朋友怂恿下与他们创办了东陆影业公司,任总经理一职,1958年拍摄有〈一念之差〉,但卖座很差,于是放弃从影,改在台北县三重埔五谷王爷庙街开养鸡场,但1963年因为台风葛乐礼淹没养鸡场,又返回台北市,居住于西园街,最后他于1977年5月18日因口腔癌去世。
施江南,台湾彰化县鹿港镇人,1924年台北医学专门学校毕业,转赴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内科专攻,1930年京都帝国大学论文通过获得医学博士。
为台湾史上第三位医学博士,更为台湾日治时期34位医学博士中,以最低年龄取得医学博士者,杜聪明则为第二年轻取得医学博士学位者。
1931年返台于母校任讲师,1935年4月升任该校教授。1940年当选台湾日治时期的台北州议员、皇民奉公会的中央本部参事、台湾奉公医师团本部理事。
《台湾文艺》是1944年皇民奉公会底下机关“台湾文学奉公会”发行的机关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