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藻纲是真核生物藻类的一个主要类群,同时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浮游藻类。多数为单细胞生物,尽管有些种类可以丝状或带状群体、扇状群体、锯齿状群体以及星形群体形式存在。硅藻在食物链中属于生产者。硅藻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硅藻细胞外覆硅质的细胞壁。硅质细胞壁纹理和形态各异,但多呈对称排列。这种排列方式可作为分类命名的依据。但是这种对称并不是完全的对称,因为硅藻细胞壁的一侧比另一侧略大一点,这样才能嵌合在一起。化石遗迹显示,硅藻最早起源于早白垩纪时期。仅中心硅藻类的雄配子具鞭毛,可以游动。硅藻一直以来是一种重要的环境监测指示物种,常被用于水质研究。分类上归为一纲,辖下有中心硅藻目及羽纹硅藻目。此外也是近海的优势类群。
8
泰氏龟鲻为辐鳍鱼纲鲻形目鲻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包括红海、东非、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安达曼群岛、缅甸、中国、马来西亚、印尼、澳洲、关岛、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等海域,体长可达70公分,栖息在沿海、河口,为杂食性,以硅藻、藻类、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可做为食用鱼及观赏鱼。
优美角毛藻是角毛藻属的一种硅藻。呈矩形的细胞内含有4-10个色素体,壳面呈椭圆形,辐射状肋纹延伸至壳套,肋纹之间散布孔纹,环带分布有平行排列的肋纹, 其间散布一些小孔,窗孔呈四边形。角毛沿贯壳轴方向延伸, 后逐渐与之垂直,角毛上有4–6排纵向交替排列的水滴形或椭圆形孔纹和小刺。链端壳面有一个中央唇形突,。休眠孢子位于母细胞中央。初生壳面上有两个锥状突起, 顶生多个多级分叉,末端呈倒钩状
角毛藻属也称角刺藻属,有大约400个物种,可能是海洋浮游硅藻中最大的一个属,广泛分布于全球近岸水域。角毛藻属里不同的物种较难辨认。许多人都在将这一庞大的属分类为亚属,但这一工作仍在继续。现已发现的物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由于角毛藻属遍布各地,故应该还有分布在热带的物种尚未被发现。
硅藻土是一种生物化学沉积岩;由硅藻的细胞壁沉积而成;淡黄色或浅灰色,质地软而轻,可轻易的磨成粉末;密度低、多孔隙、有粗糙感,有极强的吸水性。烘箱干燥的硅藻土的典型的化学组成为80〜90%的二氧化硅、2〜4%的氧化铝和0.5~2%的铁氧化物。
不等鞭毛总门旧为不等鞭毛门,是真核生物的主要演化支之一,已知的下辖物种超过10万个物种,当中大多数属于藻类,从多细胞的大型藻类海带,到单细胞的各种浮游硅藻,这些藻类拥有多重共生体学说形成的多层膜叶绿体。其他值得注意的成员还有寄生性的卵菌纲,是不少植物性瘟疫的元凶,如爱尔兰马铃薯饥荒及近日的栎树猝死病,都是由卵菌纲生物引起的。
鳗胡鲶,为辐鳍鱼纲鲶形目塘虱鱼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非洲的北部及西部的淡水流域,本鱼头部椭圆,吻圆,眼位于头上部。胸鳍强壮略成弯曲,其外缘有锯齿状,体为棕色或红褐色,具大理石花纹,腹部和成对的鳍腹部分为白色,背鳍软条60-82枚;臀鳍软条42-61枚,体长可达1米,栖息在水底,遇干旱时,会躲藏于泥中,属杂食性,以鱼类、甲壳类、硅藻及软体动物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及养殖鱼类。
沙卡口孵非鲫,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慈鲷科的一种,分布于非洲马拉维湖流域,体长可达36公分,栖息在植被生长的浅水域,以硅藻及植物碎屑为食,可做为食用鱼及观赏鱼。
稀树角毛藻是角毛藻属的一种硅藻。呈四边形的细胞内含有4-6个色素体,硅质化的壳面呈椭圆形,有硅质辐射状肋纹延伸至壳套,肋纹之间散布孔纹。环带分布有平行排列的肋纹,其间散布小孔。窗孔呈六边形或花生形。角毛基部短且有并行融合现象,其上分布有4-6排纵向交替排列的细长形孔纹和小刺。链端壳面有一个中央唇形突。休眠孢子位于母细胞中央。初生壳面上有两个锥状突起, 顶生多个分叉, 分支末端呈尖刺状结构。次生壳面有驼峰状结构。
洛氏角毛藻复合群是指具有与洛氏角毛藻相似形态学特征的角毛藻属硅藻集合,目前包括7个物种:洛氏角毛藻、并基角毛藻、 密特拉角毛藻、优美角毛藻、平孢角毛藻、曼纳角毛藻和稀树角毛藻。
平孢角毛藻是角毛藻属的一种硅藻。呈矩形的细胞内含有多个色素体,硅质化的壳面呈椭圆形,有硅质辐射状肋纹延伸至壳套,环带分布有平行排列的肋纹。窗孔椭圆形。角毛上分布有4-6排纵向交替排列的孔纹和小刺。链端壳面有一个中央唇形突。休眠孢子位于母细胞中央。初生壳面上有两个驼峰状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