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龙目 编辑
离龙目是一群半水生双孔类爬行动物,生态位和外观均和淡水鳄鱼重合度高,不同的是鳄鱼的鼻孔在“嘴巴末端”,而离龙目的鼻孔在“靠近眼睛处”。离龙目最常见的化石来自晚白垩纪到早始新世之间,也是在这时地球偏热,离龙目在数量和体型上能够暂时压相对耐冷、不喜欢过度高温的淡水鳄鱼,而中新世开始出现一连串的冰河时期,离龙目因为温度下降的环境下自行灭绝。
1
相关
满洲鳄属是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属于离龙目,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中国和日本,化石发现于义县组。
拉扎勒斯鳄属意为“拉撒路的鳄鱼”,是种原始半水生离龙目,生存于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的法国与捷克。目前已发现两个种:模式种意外拉扎勒斯鳄,生存于晚渐新世的法国、以及德沃夏克拉扎勒斯鳄,生存于早中新世的捷克。拉扎勒斯鳄是种小型动物,意外拉扎勒斯鳄的头骨仅长4.53公分。
鳄龙是双孔类爬行动物的一属,属于离龙目。身长约1.5米长。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亚伯达省、萨克其万省、蒙大拿州、新墨西哥州、怀俄明州、德克萨斯州、以及欧洲的比利时与法国,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晚期到始新世。近年也发现刚孵化鳄龙的化石。
鳄龙是双孔类爬行动物的一属,属于离龙目。身长约1.5米长。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亚伯达省、萨克其万省、蒙大拿州、新墨西哥州、怀俄明州、德克萨斯州、以及欧洲的比利时与法国,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晚期到始新世。近年也发现刚孵化鳄龙的化石。
庄川龙属是以日本岐阜县高山市庄川町为名,属于离龙目。庄川龙的身长1.8米,外表类似潜龙,另一种较小型的中国离龙类,两者为近亲。庄川龙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日本。种名是以化石发现者柴田憩为名。
拉扎勒斯鳄属意为“拉撒路的鳄鱼”,是种原始半水生离龙目,生存于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的法国与捷克。目前已发现两个种:模式种意外拉扎勒斯鳄,生存于晚渐新世的法国、以及德沃夏克拉扎勒斯鳄,生存于早中新世的捷克。拉扎勒斯鳄是种小型动物,意外拉扎勒斯鳄的头骨仅长4.53公分。
厚椎龙属是种已灭绝爬行动物,可能属于离龙目,生存于三叠纪晚期的英格兰南部。在1935年,德国古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克·冯·休尼将它们命名为厚椎龙属,当时归类于离龙目;属名意为“厚的脊椎”。长期以来,厚椎龙受到古动物学界的忽视,直到1993年才被重新研究。如果厚椎龙属于离龙目,将使离龙类的化石纪录提早4500万年。另有其他研究人员提出质疑,认为厚椎龙的脊椎、肩带等特征,可发现于其他水生爬行动物,并非离龙目所独有。离龙目的大部分可鉴定特征来自于头颅骨,由于目前没有发现厚椎龙的头颅骨化石,难以确定厚椎龙属于离龙目。另有研究人员发现,厚椎龙的身体特征,类似海龙目的埃登那龙。这些类似特征显示厚椎龙、埃登那龙可能是近亲,但也有可能是适应水生生活的趋同演化结果。
呼伦杜赫龙属离龙目下的一个属,它被发现于蒙古和俄罗斯的下白垩纪岩石。该属目前有两个物种被命名,模式种K.orlovi的化石标本在1984年被Sigogneau-Russell和Efimov命名为颅后骨骼碎片针3386/3。这一标本发现于蒙古中部呼伦杜赫的阿普第阶下白垩统Hühteeg-Svita组。该地的湖泊沉积物中还发现了伊克昭龙属和Tchoiria的化石以及K.orlovi的其他颅后骨骼。
主龙形下纲又名初龙形下纲,是双孔类爬行动物的一个下纲,首次出现于晚二叠纪,在三叠纪更为繁盛。此下纲包括:喙头龙目、三棱龙目、原龙目、主龙形类、以及暂时性列入的离龙目。这些动物的外表上有很大不同,它们一度被分类到不同亚纲里:三棱龙类被分到阔孔亚纲、喙头龙类被分到鳞龙形下纲里的喙头目,它们因骨骼与头骨上的小细节而被提议分为同一演化支,从共同的祖先演化而来。
拉扎勒斯鳄属意为“拉撒路的鳄鱼”,是种原始半水生离龙目,生存于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的法国与捷克。目前已发现两个种:模式种意外拉扎勒斯鳄,生存于晚渐新世的法国、以及德沃夏克拉扎勒斯鳄,生存于早中新世的捷克。拉扎勒斯鳄是种小型动物,意外拉扎勒斯鳄的头骨仅长4.53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