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 编辑
笛子,又称竹笛,中国传统乐器。最早被发现的笛为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7孔骨笛,约有7000年历史。笛子在民间音乐戏曲民族乐团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笛子多为竹制作,主要为苦竹紫竹,近来也有使用湘妃竹,也有以等材料制笛。闽南语称笛为为品仔或品箫。
1
相关
牧笛》是一首竹笛曲,为新派笛子的代表曲子之一,原旋律为作曲家刘炽为双人舞蹈《牧笛》所写的伴奏乐曲,由新派笛子演奏家刘森在1958年加以改编为笛曲。
新派笛子是中国当代的一个竹笛流派,产生于1950年代,以刘森为首,相对于北派笛子重视力度,南派笛子重视气韵,新派的笛子乐曲风格重视曲调的旋律以及歌唱性,运用较多的颤音、滑音、震音等技巧。
陈中申,台湾省云林县林内乡人。竹笛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曾任台北市立国乐团团员及指挥、国立台南艺术大学教授。曾获教育部文艺创作奖、中华民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兴文艺奖音乐奖、金曲奖、国家文艺奖。
林文增,汉族,竹笛演奏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坐夜是侗族的一种传统恋爱社交活动,流行于贵州北部侗寨,是行歌坐月活动的一部分。同一家族的姑娘,晚饭后,多聚在其中一家的长廊内或火塘边纺棉花,织花带、纳鞋底或做其它针线活。夜幕;降临,外姓的小伙子们在姑娘住所附近吹木叶、短笛、竹笛进而唱歌喊门,然后姑娘们开门让进就座,一边干活一边与小伙子对歌和交谈,互相夸奖,倾吐爱慕和感情。经过“坐夜”建立起深厚爱情后才告知父母,若父母不同意,不能成婚。由于谈恋爱是在夜晚,而且总是要坐谈到凌晨才依依不舍地告别,所以叫“坐夜”。
口笛是一种极为小巧的中国竹笛,由俞逊发于1971年发明。
南派笛子是中国近代竹笛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风格流派。演奏重于运气、赠音、唤音、打音等技巧,受昆曲、江南丝竹等影响,其旋律优美、抒情、委婉,亦多用加花变奏、板腔式变奏。
北派笛子是中国近代竹笛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风格流派。演奏时主要使用音区较高,音色较高亢的梆笛,重视运用吐音、滑音、剁音、花舌等技巧,取材于北方的戏曲及民间器乐如梆子戏二人台、河北吹歌等,表现出北方民风的粗犷热情。
二弦用于秦腔,与板胡、京胡、秦高胡、月琴、三弦、竹笛、唢呐、海笛、笙、管为传统文场的伴奏乐器,亦用于碗碗腔。明、清时被称为“胡琴”,清末后俗称二股弦、二股子、二弦子。木制琴杆,“其形将木杆纳诸端下竹筒内,其筒方圆或六楞不等,槽面覆以桐木薄板、棱二弦,以竹弓系马尾,纳两弦间,轧之发声,音高而横”,“与梆子相配,在秦腔中,为弦索主器。”张两根羊肠弦,张力大,须戴指套演奏,故亦“硬弦子”。1940年代以来,以西安地区为代表的中路秦腔,逐渐以板胡代其“主弦”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