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 编辑
戏曲是指中华文化的传统戏剧。“戏曲”一词始见于《水云村稿》中〈词人吴云章传〉,指南宋流行于民间的永嘉戏曲,是南戏戏文发展之滥觞。在河南省偃师市出土的一座宋代墓葬里,发掘出来的“宋杂剧演员丁都赛雕像砖”,是中国现存的最早记录戏曲演出活动形象的文物。尔后,“戏曲”之名迭有变迁,以“戏曲”指称“中国传统戏剧”,须待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问世,本书以“戏曲”为名,首度将中国传统戏剧推上近代学术之林,“戏曲”乃成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专称。
1
相关
工尺谱是汉字文化圈特有的记谱法,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后传至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琉球等使用汉字的地区,属于文字谱的一种。今天只有传统戏曲的伶人和学习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中国戏曲学院,简称中戏或国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戏曲专业大学,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是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
田汉,湖南省长沙人,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1920年代是亲共作家组织创造社的成员。最著名作品是于1934年作词的军歌《中国抗日战争义勇军进行曲》,成为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易名《义勇军进行曲》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966年,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1968年,死于禁闭之中。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是一种源自南戏的广东主流戏曲,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出现,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剧是两广港澳地区的艺术瑰宝,随着移民的华人及其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人转,亦称东北二人转,旧时称为地蹦子、蹦蹦戏、秧歌、小落子、小秧歌、双玩艺、过口、风柳、春歌、半班戏、双条边曲等,1952年定名为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走唱类曲艺、地方戏,是广泛流传于的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戏曲形式。融合了东北秧歌、莲花落、戏曲、东北民歌、笑话、杂耍等曲艺形式。
散板,中国音乐术语,指一种速度缓慢节奏不规则的自由节拍。在传统的器乐、中国民歌以及戏曲中都经常运用。最早运用散板的乐曲是晋朝开始有记谱的古琴曲和唐代的雅乐。唐代雅乐以“序、破、急”作为结构,其中序为散板、破为慢板、急为快板,很多中国音乐都有类似的结构,亦影响到日本的日本雅乐和韩国的盘索里。在西方音乐中,和散板意思相近的词语是Senza Misura和Ad libitum。
孔尚任,表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又号岸堂,一号云亭山人,山东曲阜县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历官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员外郎,清朝戏曲作家,著有《桃花扇》,与《长生殿》作者洪升齐名,俗谓“南洪北孔”。
胡金铨,香港和台湾的武侠电影导演,1932年出生于北京,籍贯河北永年县,是新派武侠电影的先驱人物。胡金铨将中国传统的戏曲元素纳入电影之中,开创了独特的电影风格,是华人世界最早享誉世界的导演之一。
传奇,指中国唐代开始的虚构的文言短篇小说,往往专指唐代小说,又称唐传奇或传奇文。传奇上承六朝神怪小说,始创于初唐,大盛于中唐,衰落于宋代,题材主要分爱情、警世、神怪、侠义、历史五类,代表作品有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沈既济《枕中记》、《任氏传》、元稹《会真记》、蒋防《霍小玉传》、白行简《李娃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陈鸿《长恨歌传》、袁郊《红线传》、杜光庭《虬髯客传》等。典型的传奇与一般笔记小说不同,具有复杂情节,曲折描写,不是实事的记录,而是有意识的创作,首度建立中国短篇小说的形式,提供大量故事素材,对后世小说和戏曲都有重大影响。以“传奇”指唐代小说,是约定俗成的做法,其定义是模糊的,具体包括哪些作品,学者意见互有出入。部分学者把“传奇”界定为笔记小说以外一切的文言虚构性小说,把传奇下限推到清代。
宋朝文学主要涵盖了宋朝的词、诗歌、散文、话本、戏曲剧本等等,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诗、散文次之,话本小说又次之。宋朝的文学作品在北宋初期禀承了晚唐风格,用词浮艳,常作唱和酬答之用。随着王禹偁关注民生,朝廷又偏重儒学,文学作家开始注重儒家说教功能,但成就不高。直到欧阳修带起的第二次古文运动,文人才以平实的语言来创作,加上内容多反映生活时弊,雅俗共赏,文学创作进入了高峰期。当时的各种文体,互相影响,有破有立,而且派别林立,题材众多,并受到儒释道的影响,文坛有长足的发展。话本小说与戏曲就在这个时期不断冒起。南宋偏安江南后,文人多以作品抒发爱国情怀。可是南宋末期出现因循风气,结束了宋朝文学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