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地行星 编辑
类地行星,又称地球型行星或岩石行星都是指以硅酸盐岩石为主要成分的行星。这个项目的英文字根源自拉丁文的“Terra”,意思就是地球或土地。由于大众媒体的流行,加上对象是行星,因此在二合一下采用“类地”行星这个译名。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有极大的不同,气体巨星可能没有固体的表面,而主要的成分是和存在不同物理状态下的。截至2013年11月4日,根据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数据,银河系估计共有逾400亿围绕着类太阳恒星红矮星公转,位于适居带内,且接近地球大小的类地行星存在。其中110亿颗是围绕着类太阳恒星公转。而最近的一个距离地球12光年
6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洞察号是一颗用于研究火星行星内部结构的火星无人着陆探测器。着陆器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洞察号名字来自其全名“运用地震调查、测地学与热传导对火星内部进行探测”的首字母缩写。
洞察号的任务是将一个装载有地震仪及热流侦测器的固定式登陆载具发射到火星表面,这个固定式登陆器SEIS是由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生产,并利用德国航空太空中心制造的HP热传感探头来测量火星地质结构的导热,以此研究火星的地质演化。这可以带来对太阳系的类地行星的新认识。为了降低洞察号的成本和风险,洞察号将使用与2008年登陆火星的凤凰号相同的设计和技术。
开普勒任务是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设计来发现环绕着其他恒星之类地行星的太空望远镜。使用NASA发展的太空光度计,历经九年多的时间,在绕行太阳的轨道上,观测10万颗恒星的光度,检测是否有凌日的现象。为了纪念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这个任务被命名为开普勒任务。
火星,是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为太阳系里四颗类地行星之一。西方称火星为玛尔斯,是罗马神话中的战神,所以在英语中,火星是玛尔斯的意思,通常被称为“红色星球”;古汉语中则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时常变动让人无法捉摸而称之为荧惑。火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质量、体积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则与地球相当,但绕太阳公转周期是地球的两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见,亮度可达-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阳暗,但在大部分时间里比木星暗。火星距离地球最近在5400万公里。
后期重轰炸期,又称晚期重轰炸,是指约于41亿年前至38亿年前,即于地球地质年代中的冥古宙及太古宙前后,推断在月球上发生不成比例的大量小行星撞击坑的事件,在地球、水星、金星及火星亦同样发生。这个事件的证据主要是基于在月球取得的样板的测年结果,大部分陨击熔岩都是在一段相当短的时间内形成。有很多的假说尝试解释进入太阳系内侧的小行星或彗星碎片的成因,但却仍未有共识。其中一个著名的理论是指当时类木行星正进入轨道,引力将在小行星带或古伯带的物体抛入同心轨迹并撞向类地行星。虽然如此,有些争议指这些月球样板的数据并不一定来自这种灾难事件,而测年的结果聚集在同一段时间是因在同一的撞击盆地取样所致。
地质学家是研究组成地球及其他类地行星的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以及它们形成过程的科学家。地质学家通常研究地质学,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背景也有帮助。田野调查是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许多下级学科结合了实验室中和计算机上的工作。
TVLM513-46546是在牧夫座内温度非常低的一颗红矮星,它显示出耀星的活动性质,并且由于半球有着不同的亮度,和以大约两天的周期自转,有着和半规则变星一样的变化。这颗恒星的质量很低,只有木星质量的90倍 ,和估计半径只是太阳的11% 。这颗恒星也显示出有着看不见,质量尚未测定的伴星。后续的观测将能排除伴星是低质量的恒星,或是只是行星质量的伴星 ,与介于1-15天自旋和轨道周期。
假设这颗恒星的亮度是太阳的0.042%,则类地行星可以保留液态水的适居带将在0.02天文单位以内 。
地球的结构同其他类地行星相似,是层状的,它们可以借由化学和流变学特性区分。地球拥有一层富含硅的地壳、一层熔融状的地幔、一层液体的外核和一个固体的。这些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来源自物理学证据和一些推断,这些证据包括火山喷出的物质和地震波。
大碰撞说,是一种解释月球形成原因及过程的假说,也可用于探讨金星及火星等类地行星的卫星生成。该假说认为在大约45亿年前,地球和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发生撞击,残留的碎片形成了月球。这颗撞击地球的天体被称为,这名字是希腊泰坦神话里月神塞勒涅的母亲之名。
轩辕增十九又叫轩辕增廿,西名巨蟹座55,,是一对位于巨蟹座的双星系统,距离地球约41光年。巨蟹座55的两颗恒分别是巨蟹座55A和巨蟹座55B,其中巨蟹座55A是一颗与太阳差不多的黄矮星,而巨蟹座55B是一颗红矮星,这颗恒星的距离比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大上1000倍,但以恒星的尺度来,他们两个恒星可说是几乎靠在一起。迄2008年,已发现5个环绕着巨蟹座55A的太阳系外行星,其中4个是性质跟木星类似的气态巨行星,其中最靠近母恒星的大小就和海王星差不多,另外还有1颗是由岩石构成的类地行星。也因为这样,让巨蟹座55成了目前发现最多太阳系外行星的双星系统,而且由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规划的类地行星发现者也把巨蟹座55A列为第63个关注的恒星。
金星,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是从太阳向外的第二颗行星,轨道公转周期为224.7地球日,它没有天然的天然卫星。在中国古代称为太白、明星或大嚣,另外早晨出现在东方称启明,晚上出现在西方称长庚。到西汉时期,《史记‧天官书》作者天文学家司马迁从实际观测发现太白为白色,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为金星。它的西文名称源自罗马神话的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古希腊人称为阿佛洛狄忒,也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金星的天文符号用维纳斯的梳妆镜来表示。
它在夜空中的亮度仅次于月球,是第二亮的天然天体,视星等可以达到 -4.7等,足以照射出影子。由于金星是在地球内侧的内行星,它永远不会远离太阳运行:它的距角最大值为47.8°。金星是一颗类地行星,因为它的大小、质量、体积与到太阳的距离,均与地球相似,所以经常被称为地球的姊妹星。然而,它在其它方面则明显的与地球不同。它有着四颗类地行星中最浓厚的大气层,其中超过96%都是二氧化碳,金星表面的大气压力是地球的92倍。其表面的平均温度高达735 K,是太阳系中最热的行星,比最靠近太阳的水星还要热。金星没有将碳吸收进入岩石的碳循环,似乎也没有任何有机生物来吸收生物量的碳。金星被一层高反射、不透明的硫酸云覆盖着,阻挡了来自太空中,可能抵达表面的可见光。它在过去可能拥有海洋,并且外观与地球极为相似,但是随着失控的温室效应导致温度上升而全部蒸发散失。水最有可能因为缺乏磁场而受到光分解作用分解成氢和氧,而自由氢一直被太阳风大气逃逸,扫进星际空间
。金星表面是干燥的荒漠景观,点缀着定期被火山刷新的岩石。2020年9月15日,科学家在金星大气层中侦测到磷化氢存在,这可能是地外生命存在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