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程序集缓存是微软.NET框架中通用语言架构在计算机范围内的一个CLI程序集缓存。这是一个有特殊控制的中央存储库,用以解决了共享程序库概念中的缺陷,并有助于避免其他解决方案中的陷阱,例如DLL地狱。
内存数据库是指一种将全部内容存放在内存中,而非传统数据库那样存放在外部存储器中的数据库。内存数据库指的是所有的数据访问控制都在内存中进行,这是与磁盘数据库相对而言的,磁盘数据库虽然也有一定的缓存机制,但都不能避免从外设到内存的交换,而这种交换过程对性能的损耗是致命的。由于内存的读写速度极快,随机访问时间更是可以纳秒计,所以这种数据库的读写性能很高,主要用在对性能要求极高的环境中,但是在服务器关闭后会立刻丢失全部储存的数据。常见的例子有MySQL的MEMORY存储引擎、eXtremeDB、FastDB、SQLite、Microsoft SQL Server Compact等。
DNS欺骗,也被称为DNS缓存中毒,是一种计算机黑客攻击形式,黑客将错误的域名系统数据引入DNS解析器的缓存,导致名称服务器返回一个不正确的结果记录,例如IP地址。这导致用户会浏览和来到攻击者的计算机。
共享内存指在多处理器的计算机系统中,可以被不同中央处理器访问的大容量随机存取内存。由于多个CPU需要快速访问存储器,这样就要对存储器进行缓存。由于其他处理器可能也要存取,任一缓存数据更新后,共享内存就需要立即更新,否则不同处理器可能用到不同的数据。
zswap是一项Linux内核的虚拟内存压缩功能,可为将要分页的页面提供压缩回写缓存。当内存页将要交换出去时,zswap不将其移动到交换设备,而是对其执行数据压缩,然后存储到系统随机存取存储器内动态分配的记忆池中。回写到实际交换设备的动作则会延迟,甚至能完全避免,从而显著减少Linux系统用于交换的I/O;副作用则是压缩所需的额外CPU周期。
后端总线:带有L2和L3缓存的计算机中,负责中央处理器和外部缓存之间的数据传递的数据通道。后端总线传输速率总是高于前端总线。用于处理缓存数据的后端总线实际上是以CPU时钟速度运行。在在90年代中期,后端总线曾是保持数据移动的重要路径。Intel的Pentium II和Pentium Pro都使用所谓的芯片外缓存,与保存在传统内存中的数据相比,这类缓存将经常使用的数据靠近主处理单元保存。连线将CPU连接到第二级缓存资源并以CPU时钟速度在CPU与L2缓存之间交换数据。AMD此后也开始采用同样的战略。
Rclone是一个开源、多线程、命令行界面的计算机程序,可用于管理云存储。其功能包括档案同步、文件传输、加密、缓存和挂载。rclone包括Amazon S3和Google 云端硬盘在内等共五十多种服务。
Amazon ElastiCache是亚马逊云计算服务的一部分,提供基于内存的缓存以改善网络应用程序的性能,避免频繁访问较低速的硬盘资源。ElastiCache支持两种开源内存缓存引擎:Memcached和Redis。
智能响应技术是英特尔独有的一项缓存机制,是英特尔快速存储技术的一项特征。
2011年随着Z68芯片组一同推出。此技术允许用户将计算机的固态硬盘当做硬盘和随机存取存储器之间的高速缓存内存。类似ReadyBoost技术。
在计算机科学中,分布式缓存是传统单机缓存概念的一个延伸,用于表示能跨越多台服务器,同时具有可扩展性的缓存。分布式缓存主要用于需要存取数据库的大规模网络应用。分布式缓存的思路随着随机存取存储器价格的降低以及网络连接速度的提升变得可行。同时,分布式缓存可以运行于相对数据库服务器更加便宜的网页服务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