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文化是指在过去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反复出现的一组文物。这可能构成保留特定的过去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文物之间的连接是基于考古学家的理解和诠释,并不一定涉及到过去真实的人群。考古学文化的概念是历史考古学文化的基础。
8
大汶口文化是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以泰山地区为中心的山东中、南部以及江苏北部地区,晚期遗址的分布更广,东起黄海之滨,西到河南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淮北,安徽北部、河南中部也有受到该文化影响的遗存发现。
颜那亚文化或亚姆纳文化,又被译为竖穴墓文化,是一个铜石并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在南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和乌拉尔河地区之间,也就是东欧大草原上,时间可追溯到3300-2600 BC。颜那亚和亚姆纳分别音译自俄语和乌克兰语,意为“坑”,指其特有的埋葬传统:有一个墓室的库尔干。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简称十三行博物馆,位于台湾新北市八里区左岸,于1998年兴建,2003年4月24日正式开馆。为台湾第一座市立考古学文化博物馆,设立目的为保存及推广十三行遗址的史前文化。旧名十三行遗址文物陈列馆,1998年改名台北县立十三行博物馆,2010年改为现名。建筑物及广场共约四公顷,包括本馆建筑群为展示情境,设有遗址出土各项重要文物常设展、特展厅、考古学习体验室。馆中介绍有关十三行文化、植物园文化、圆山文化等过去的遗迹与背景。
良渚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出现于约距今5300年前至4000年前,发展于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共发现500多处遗址,以良渚遗址附近的莫角山为中心区。良渚文化最主要特征是玉器的使用和随葬,包括大件的玉琮、玉璧、玉钺。玉琮是工艺最精、最具权威性的玉器,往往刻有精致的兽面纹,是神灵的图象,玉钺则是军权、王权的象征。良渚文化的政治体为酋邦,亦有学者认为已出现国家雏形,能动员大量劳动力,各酋邦间结成联盟,神权色彩浓厚,建造大型祭祀场所、城墙及防洪土墙,社会成员地位分化,形成贵族和普通平民阶层。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7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西至河湟,北至河套,东至太行山−豫东,南至淮河–汉水流域,以关中豫西晋南地区为中心的广大区域。1920年,安特生派他的助手、地质调查所采集员刘长山到河南采集动物化石。刘长山长期跟随安特生工作,对古生物化石和史前石器很有研究,他在洛阳西部收集石器,主要任务是收集第三纪脊椎动物遗存。刘长山在渑池县仰韶村居住了3天,采集到不少动物化石的同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古文化遗址。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但有趣的是,仰韶遗址本身不再被认为是该文化的典型遗址,不过仰韶文化的名称却被保留了下来。安特生的发现是中瑞双方的考古合作,协议约定双方各持一半发掘品,研究结果需发表于中国的学刊《中国古生物志》。瑞方所保管的发掘品现收藏展出于东方博物馆,归还中方的另一半发掘品在二战期间遗失。
二里岗文化,又作二里冈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考古学文化,以河南省郑州市二里岗遗址命名。二里岗遗址即郑州商城遗址东南部的一处遗址,最早发现于1950年。二里岗分为下层、上层二层,下层为早、上层为晚,二层以下又各分为早、晚二期,总共四期。二里岗文化的绝对年代晚于偃师市二里头遗址,而早于安阳市殷墟的晚商文化。二里岗文化是早商文化,早商文化涵括成汤灭夏后商王朝早期的遗存总和,是相对于以殷墟文化为代表的晚商遗存而言的。
大溪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因1959年发掘的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大溪也是大溪文化的西线。主要分布在峡江地区和两湖平原,长江中游鄂西、渝东山地丘陵地区,洞庭湖周围和江汉平原的一部分。
老官台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又称为“大地湾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关中及丹江上游地区,存在于约7000年至8000年前。
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之一,又名“黑陶文化”。1928年因山东省济南章丘区龙山街道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被人们发现;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包括河南禹州的瓦店遗址。
纳尔瓦文化或东波罗的海文化是在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加里宁格勒州以及波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邻近地区发现的欧洲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以爱沙尼亚的纳尔瓦河命名。作为中石器时代昆达文化的继承者,纳尔瓦文化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的开始。纳尔瓦文化的时间跨度有争议,其中津克维丘斯将之定义为约前5300年至约前1750年。该文化发展出狩猎采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