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马门溪龙属是种蜥脚下目马门溪龙科恐龙,化石发现于中国云南省元谋县,地质年代为侏罗纪中期。正模标本是一个不完整的身体骨骼,包含8八节脊椎、部分荐骨、右肠骨、右耻骨、成对坐骨、左胫骨、成对股骨。模式种元谋始马门溪龙于2008年由吕君昌等人命名、叙述。
短颈潘龙属是叉龙科恐龙的一属,颈部非常短,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阿根廷。正模标本是唯一已知的标本,是发现于阿根廷丘布特省的Cañadón Cálcero地层,来自于一个被河流作用侵蚀的砂岩露头。虽然该标本是不完整,但发现时关节仍然是连接的,这些骨骼包括了8节颈椎、12节背椎及3节荐椎,以及后段颈部肋骨的近端部分、左股骨的远端部分、左胫骨的近端部分、以及右肠骨。标本的大部分可能在发现前,就因侵蚀作用而被破坏。
洛西亚龙属为一属可能是图里亚龙类的蜥脚类恐龙,约生存于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交界期间的欧洲,化石出土于西班牙东南部巴伦西亚的大主教村层。模式种巨型洛西亚龙于2001年由Casanovas、Santafe及Sanz正式描述及命名。正模标本属于一只亚成年个体,包含部分头骨、从颈部、背部、荐部到尾部的一系列脊椎、肱骨、尺骨、桡骨、掌骨、胸骨、耻骨、坐骨、肠骨等其他破碎骨头。洛西亚龙的特征在于近端尾椎的神经棘尺寸与形状。肱骨长143公分,略小于潮汐龙约20%。Francisco Gascó估计其身长15至18米及体重12至15吨。
短颈潘龙属是叉龙科恐龙的一属,颈部非常短,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阿根廷。正模标本是唯一已知的标本,是发现于阿根廷丘布特省的Cañadón Cálcero地层,来自于一个被河流作用侵蚀的砂岩露头。虽然该标本是不完整,但发现时关节仍然是连接的,这些骨骼包括了8节颈椎、12节背椎及3节荐椎,以及后段颈部肋骨的近端部分、左股骨的远端部分、左胫骨的近端部分、以及右肠骨。标本的大部分可能在发现前,就因侵蚀作用而被破坏。
新猎龙科是群大型肉食性恐龙,属于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的异特龙超科,该超科还包含中华盗龙科、鲨齿龙科、以及异特龙科。在异特龙超科中,新猎龙科是生存时期最晚的一个演化支。。与其他异特龙超科相比,新猎龙科的口鼻部短、胸带宽、肠骨有许多空腔。
扶绥龙属是种蜥脚下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中国。扶绥龙的化石是破碎的颅后骨骸,是在2001年发现于中国广西的那派组地层,包含左肠骨、左耻骨、尾椎前部、大部分肋骨、以及左股骨尾端。扶绥龙被叙述成一种基础巨龙形类恐龙。
拉米塔龙意为“拉米塔的蜥蜴”,化石包含:一个肠骨、至少五节荐椎、一个胫骨、以及一些牙齿与鳞甲,发现于印度查谟-克什米尔邦的贾巴尔普尔附近,属于拉米塔组,地质年代为马斯特里赫特阶。拉米塔龙一度被认为是个嵌合体,目前被认为是种四足肉食性动物。
洛西亚龙属为一属可能是图里亚龙类的蜥脚类恐龙,约生存于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交界期间的欧洲,化石出土于西班牙东南部巴伦西亚的大主教村层。模式种巨型洛西亚龙于2001年由Casanovas、Santafe及Sanz正式描述及命名。正模标本属于一只亚成年个体,包含部分头骨、从颈部、背部、荐部到尾部的一系列脊椎、肱骨、尺骨、桡骨、掌骨、胸骨、耻骨、坐骨、肠骨等其他破碎骨头。洛西亚龙的特征在于近端尾椎的神经棘尺寸与形状。肱骨长143公分,略小于潮汐龙约20%。Francisco Gascó估计其身长15至18米及体重12至15吨。
始马门溪龙属是种蜥脚下目马门溪龙科恐龙,化石发现于中国云南省元谋县,地质年代为侏罗纪中期。正模标本是一个不完整的身体骨骼,包含8八节脊椎、部分荐骨、右肠骨、右耻骨、成对坐骨、左胫骨、成对股骨。模式种元谋始马门溪龙于2008年由吕君昌等人命名、叙述。
秦岭龙属是蜥脚下目的一属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亚洲。模式种是洛南秦岭龙,是由中国地质学家薛祥煦、古生物学家张云翔和毕延在1996年叙述、命名的。它的化石包括有肠骨、坐骨及三节脊椎。由于只有很少的化石,秦岭龙被分类为蜥脚下目的分类未定属。属名是以化石发现地的中国陕西省的秦岭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