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骨 编辑
椎骨又称脊椎骨、脊椎,是脊椎动物脊柱中的每一块不规则骨骼,是构成中轴骨的主要骨骼成分;椎骨依动物种类不同,可为硬骨软骨。典型椎骨包括椎体、椎弓、棘突和横突、关节突。哺乳动物则根据椎骨所在部位不同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等。
1
相关
泰坦蚺属是一个生活在古新世哥伦比亚东北部瓜希拉省的无毒、肉食性蚺类。已知的唯一种塞雷洪泰坦蚺也是已知最大的蛇。把它化石的脊椎骨与现代蛇比较,研究人员估计其最大全长 14 米,体重超过 1,100 公斤,身体最粗处厚达 1 米。它可能是以鳄鱼为食的。
昆达里尼,又译为军荼利、灵量、拙火,梵文原义是卷曲的意思,印度瑜伽认为,其为有形的生命力,是性力的来源,蜷曲在人类的脊椎骨尾端的位置。传统印度常以女神,或是沉睡的蛇来作为象征。类似于中医与道家所说的精或先天的炁,印度瑜伽修行者认为,通过修练瑜伽,将可以唤醒沈睡在身体中的昆达里尼,使它通过中脉,最终到达“梵我合一”的境界。
椎间孔,又称神经孔是指在两个脊椎骨之间形成的孔洞。
朝阳鸟是一种原始的扇尾亚纲鸟类。于 1990 年发现于中国辽宁朝阳市的九佛堂组,推测体长约 10 至 15 公分。目前只有一具不完整的化石标本,包括部分脊椎骨、肋骨、骨盆、胫跗骨等。
朝阳鸟是一种原始的扇尾亚纲鸟类。于 1990 年发现于中国辽宁朝阳市的九佛堂组,推测体长约 10 至 15 公分。目前只有一具不完整的化石标本,包括部分脊椎骨、肋骨、骨盆、胫跗骨等。
三角区龙属是蜥脚下目泰坦巨龙类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化石发现于巴西的米纳斯三角区。模式种是普氏三角区龙,是在2005年被叙述、命名。目前已发现两个标本,都主要为脊椎骨。在被正式命名前,这些化石被俗称为“佩德罗波利斯的巨龙类”。
昆达里尼,又译为军荼利、灵量、拙火,梵文原义是卷曲的意思,印度瑜伽认为,其为有形的生命力,是性力的来源,蜷曲在人类的脊椎骨尾端的位置。传统印度常以女神,或是沉睡的蛇来作为象征。类似于中医与道家所说的精或先天的炁,印度瑜伽修行者认为,通过修练瑜伽,将可以唤醒沈睡在身体中的昆达里尼,使它通过中脉,最终到达“梵我合一”的境界。
斑点马鲛又名台湾马加䲠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鲭亚目鲭科马鲛属的鱼类,俗名马鲛、白北、白腹鱼。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半岛、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等海域,栖息深度15-200米,属于近海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本鱼腹鳍间的突起小而两裂,泳鳔不存在,身体完全地覆盖着小鳞片,侧线有在前三分之一中背面而且腹地延伸的许多附加的分支,对于尾柄弯曲下来,侧边银白色与圆深褐色的斑点的几排散布于大约三不规则的列沿着侧线,第一背鳍薄膜黑色,背鳍硬棘15-18枚,背鳍软条18-24枚,臀鳍软条19-23枚,脊椎骨47-52个,体长可达76公分。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特兰克巴尔。栖息在沿海水质混浊水域,会进行回游,属肉食性,以鱼类、甲壳类、乌贼等为食,为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及游钓鱼。
文昌鱼是文昌鱼属的一种生物,它没有脊椎骨,不属于鱼类。文昌鱼是生物演化研究中的模式生物,它揭示了现存脊椎动物的起源。
三角区龙属是蜥脚下目泰坦巨龙类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化石发现于巴西的米纳斯三角区。模式种是普氏三角区龙,是在2005年被叙述、命名。目前已发现两个标本,都主要为脊椎骨。在被正式命名前,这些化石被俗称为“佩德罗波利斯的巨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