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光学 编辑
自适应光学,又称光学,是一项改进光学系统性能的技术,使用可变形的镜面,矫正大气抖动引起的光波前畸变,以改善成像的品质。自适应光学的概念和原理最早是在1953年由海尔天文台的胡瑞斯·拜勃库克提出的,但是超越了当时的技术水平所能达到的极限,只有美国军方在星球大战计划中秘密研发这项技术。冷战结束后,1991年5月,美国军方将自适应光学的研究资料解密,计算机和光学技术也足够发达,自适应光学技术才得以广泛应用。配备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望远镜能够克服大气抖动对成像带来的影响,将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大约一个数量级,达到或接近其理论上的衍射极限。第一台安装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大型天文望远镜是欧洲南方天文台智利建造的3.6米口径的新技术望远镜。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型地面光学/红外望远镜都安装了这一系统,比如位于夏威夷毛纳基山天文台的8米口径双子星天文台、3.6米口径的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10米口径的凯克天文台、8米口径的日本昴星团望远镜等等。自适应光学已经逐步成为各大天文台所广泛使用的技术,并为下一代更大口径的望远镜的建造开辟了道路。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高福晖,男,辽宁省金州区人,中国机械学家,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原院长。主要从事精密机械、自适应光学、地震力学及大型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WISE 1841+7000,全称WISEPA J184124.74+700038.0,是由两颗位于天龙座的棕矮星组成的联星系统,两颗棕矮星的恒星光谱都是 T5,。该系统是2011年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发现的104个棕矮星系统之两个棕矮星联星系统的其中一个。凯克天文台以激光导引星-自适应光学系统对该系统进行近红外线摄影后确定确定这是一个联星系统。测光估计它的距离是73.1光年,但这量测是假设该系统并非联星的结果。该系统的真实距离在它是联星系统假设下是40.2 ± 4.9秒差距或131.1 ± 16光年。
30米望远镜是一座由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巴西、印度等国参与建造的地面大型光学望远镜。和E-ELT类似:其主镜是一块由492块六边形镜面拼接所组成的分割式主镜,30米/98英尺的主镜直径仅次于E-ELT的42米;配备有自适应光学系统;能观测红外线等。在波长大于0.8微米的光的范围内,自适应光学系统使它的图像清晰度比哈勃太空望远镜高10倍;巨大的主镜使它的观测清晰度比现行的大型地面光学望远镜高10至100倍。若计划完成,30米望远镜将会是首座新世代的极端巨大望远镜。2009年,计划的花销估计在9亿7千万美元至12亿美元之间。
30米望远镜是一座由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巴西、印度等国参与建造的地面大型光学望远镜。和E-ELT类似:其主镜是一块由492块六边形镜面拼接所组成的分割式主镜,30米/98英尺的主镜直径仅次于E-ELT的42米;配备有自适应光学系统;能观测红外线等。在波长大于0.8微米的光的范围内,自适应光学系统使它的图像清晰度比哈勃太空望远镜高10倍;巨大的主镜使它的观测清晰度比现行的大型地面光学望远镜高10至100倍。若计划完成,30米望远镜将会是首座新世代的极端巨大望远镜。2009年,计划的花销估计在9亿7千万美元至12亿美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