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大公国 编辑
芬兰大公国是现代芬兰的前身,是一个存在于1809年到1917年之间的俄罗斯帝国自治实体。
6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芬兰内战,是在原属于俄罗斯帝国治下的芬兰大公国在俄罗斯俄国二月革命后宣布独立后政治理念不同的白色芬兰和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之间为争夺国家统治权的一场内战。这场战争发生在一战东线战场所导致东欧社会,政治,国家极其动荡的背景下。战争两方分别为由支持社会主义的芬兰社会民主党领导的“赤卫队”与由支持保守主义的芬兰参议院领导的“白卫队”,其中德意志帝国派兵支持白色芬兰。其中赤卫队大多由工人与农民组成,他们主要控制南方的工业中心和部分城市。白卫队则多由地主和中产阶级组成并受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将军的领导,他们主要控制芬兰中部和北部。
芬兰国徽于1560年在古斯塔夫一世的葬礼时被采用,同时也是芬兰共和国国徽和芬兰大公国国徽。
1905年坦佩雷会议,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会议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于1905年12月在沙皇俄国芬兰大公国坦佩雷坦佩雷工人礼堂召开的一次会议,此次会议举办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之间,是该党布尔什维克派的一次非正式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列宁首次与斯大林会面。会议决议放弃参加新杜马和相关选举,举行武装反抗俄罗斯帝国政府,此举最后引发了1917年十月革命。
芬兰大公或芬兰大亲王是瑞典君主于大约1580年至1809年间使用的头衔,也是1809年至1917年间俄罗斯皇帝作为芬兰大公国元首的正式头衔。女性的头衔为芬兰女大公或芬兰大公主,只有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女王和乌尔丽卡·埃利诺拉使用过。
奥布皇家学院是芬兰第一所大学,也是当瑞属芬兰在芬兰境内唯一的大学,创建于1640年。1809年当芬兰成为芬兰大公国时,该大学改名为奥布帝国学院。图尔库大火之后芬兰大公国迁都至赫尔辛基,该学院也在1828年迁至赫尔辛基,并改名为亚历山大帝国大学。当芬兰在1917年独立时,学院最终改名为赫尔辛基大学。
波尔沃议会,是1809年从3月持续到7月在芬兰南部芬兰市镇波尔沃召集举行的会议,会议以立法继承瑞典四院制议会在芬兰的权力、制订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芬兰政体以及成立芬兰大公国为主要目的。
旧芬兰,是指瑞典帝国在1721年据尼斯塔德条约及1743年据奥布和约割让给俄罗斯帝国的芬兰地区。奥布和约之后,维堡、普里奥焦尔斯克和屈米卡尔塔诺三个省份组成为单一的维堡省。1784至1796年间此地区组成为维堡指挥所。1803年起该省份改名为芬兰省。1812年初起俄国沙皇把芬兰省合并至芬兰大公国
瑞典-芬兰是一个芬兰史学史上的名词;它是指从12世纪到拿破仑战争期间的瑞典。这个政治实体在芬兰战争后分裂,东部成为俄罗斯帝国共主邦联下的自治芬兰大公国
卡累利阿主义是19世纪后期在芬兰大公国发生的文化现象,参加的人物有作家、画家、诗人和雕塑家等。1835年出版发行从卡累利阿民歌收集编纂而成的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之后,在芬兰的文化界人士对卡累利阿的文化遗产和风景越来越感兴趣。到19世纪末,卡累利阿主义成为了芬兰艺术和文学的一股潮流。在这场艺术运动中,卡累利阿被认为是在几个世纪以来完整真实地保留了芬兰民族特性的避难所。这个现象可以解释为是席卷欧洲的浪漫民族主义在芬兰的本地版本。
芬兰总督,是历史上芬兰的军事领导和最高行政长官的职位。在17及18世纪瑞属芬兰时,该职位不定期地设立。而在1809至1917年间自治芬兰大公国时,该职位一直持续地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