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上海地区名,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中部偏北侧的吴淞江与黄浦江交汇处附近的地区。原特指今虹口区南部和闸北区的东南部地区,现也常用于指代虹口区所辖区域。
7
长阳路,旧名华德路,取自镇压太平天国有功的“洋枪队”首领华德,现路名来自于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一条位于上海市东北的马路,跨虹口杨浦两区,西至海门路,接东长治路,东抵军工路,目前计划延伸至复兴岛,是沪东的一条干道。上海轨道交通十二号线在长阳路地下行驶,设立有大连路站、江浦公园站、宁国路站、隆昌路站、爱国路站5个站点。
外白渡桥,位于上海,毗邻外滩,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同时也是自1856年以来在苏州河河口附近同样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桥梁。由于处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因此成为连接黄浦与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现在的外白渡桥于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车。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外白渡桥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外白渡桥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之一。在上海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城市里,外白渡桥仍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自1908年落成后,外白渡桥便是成为上海天际线的组成部分。
逸仙路位于中国上海市区东北部,跨虹口、杨浦、宝山区3区。南起邯郸路,北至吴淞大桥。长8900米,宽30.0至45.0米,车行道宽22.0至36.0米。中华民国8年筑南张华浜至蕰藻浜段,名军工路。民国20年筑三民路至高境庙段,名中山北路。民国28年侵华日军辟通大八字至三民路、高境庙至军工路两段。民国34年以孙中山号逸仙改名逸仙路。1997年12月10日逸仙路高架工程开工,该高架位于逸仙路地面道路之上,高架于1999年上半年竣工通车。
摩西会堂是中国上海现存的两座犹太会堂之一
,位于虹口区提篮桥地区的长阳路62号,现亦在原址修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纪念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杨浦、虹口两区一条东西走向道路,西起车站西路,东至武川路。道路全长1060米,宽16米。道路始建于清朝宣统三年,由于道路位于万国体育会附近,所以道路名为体育会路。中华民国19年更名为体育会纪念路。1950年更名为纪念路。
林京子,本名宫崎京子,是一位出身长崎市、幼年成长于上海虹口的小说家与散文家。1975年,她以描写长崎被爆者的作品《祭祀的广场》获颁芥川奖,随后因写作诸多相关主题作品为人所知。
文惠廉,美国圣公会主教,该会在华传教的开创性人物。1837年先到爪哇的华人中间传教。1842年进入厦门。1843年成为主教。1845年进入开埠不久的上海,开辟江苏教区。他先在县城内居住。1846年4月12日复活节,文惠廉亲自为黄光彩施洗,使其成为美国圣公会首位华人基督徒,也正是在这一天的施洗典礼上,文惠廉首次用上海话讲道和祷告。1848年向上海道台要求开辟美国居留地,被允许得到苏州河北岸的虹口。1853年在建成救主堂。1864年7月16日文惠廉在上海去世,年53岁。
上海公共租界虹口捕房,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在虹口地区设立的一个分巡捕房。同时也是继老闸捕房之后建立的第二个分巡捕房。虹口捕房设立于1861年,直至1943年租界被汪精卫政府收回后,由伪上海市警察局虹口分局接管境内治安。其现址为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
慰安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东亚战场设置的为日军提供性服务的场所。1931年11月,大日本帝国海军将日侨在上海虹口经营的4家风俗场所指定为日本海军特别慰安所,这是世界首批慰安所,“慰安所”一词首次出现。
上海竹园污水处理厂又称上海友联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东镇长江口附近的一个污水处理厂。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占地500亩,是上海市第一个百万吨级的污水处理厂。竹园污水处理厂区域为上海市主城区及部分周边地区三大污水处理区域之一,服务范围涉及杨浦、虹口、黄浦、静安等9个行政区,服务面积约335平方公里。2004年8月,污水处理厂的一期工程投产。2002年,上海市水务局授权上海市水务资产经营发展有限公司就污水处理厂建设进行招标。2002年6月,由私营企业上海友联企业发展公司、华金信息产业投资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团公司组合而成的友联联合体中标。2005年4月,国中控股收购持有上海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的友联集团全部权益,并承担友联所有债务。后续又修建竹园污水处理厂二厂。2020年9月底,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