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表字显奕,《后汉书》作显雍,东汉末年人物,袁绍次子,是袁谭同父异母之弟,袁尚同母兄长。
于禁,表字文则,泰山郡巨平人,东汉末曹魏左将军,五子良将之一。以坚毅稳重著称,但对待部下严厉,杀旧友昌豨以奉公。早年攻吕布、征黄巾、御张绣、破袁术、拒袁绍,战功赫赫。淯水之难,唯有于禁能安定局面,让曹军重整旗鼓,曹操称赞“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夏侯渊,字妙才,夏侯惇族弟,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名将。随曹操起兵,从征袁绍、韩遂等。建安十七年后,督军屯于长安,平定河西诸羌,其勇名号称“虎步关右,所向无前。”。建安二十年拜征西将军,守汉中,后为刘备部将黄忠所击杀,死后追谥为愍侯。用兵擅长轻兵急袭、出敌不意,亦常恃勇无谋亲率轻锐出战,也因此常受曹操劝诫,军中称之为“白地将军”。
阳城之战是中国历史的东汉末年在讨伐董卓之战于191年解体后袁绍和袁术之间的一场战役。袁术部下孙坚攻占废弃的都城洛阳后凯旋,卷入原为讨董盟友的二袁之间的私人恩怨;同时,公孙瓒派其从弟公孙越支援袁术,而公孙越战死于此战,导致公孙瓒和袁绍结怨。最初袁绍军在周喁带领下对孙坚军占了上风,但为孙坚反攻所败。
闵纯字伯典,东汉末期的人物,韩馥别驾,在韩馥企图让冀州于袁绍时曾和耿武及李历一同劝谏韩馥,认为韩馥可以利用军粮把袁绍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不必寄人篱下,韩馥拒绝采纳。在袁绍将来到冀州时,以刀杖抗拒袁绍而被袁绍命田丰杀害。
易京,古地名,在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县西北,《三国志》载公孙瓒在此“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积谷三百万斛。”建安四年,袁绍攻破此城,取得易京之战,统一了河北地区。此后该城一直为军事重镇,在后赵时被石虎所毁。
仓亭之战,亦称平丘之战,为袁绍和曹操继官渡之战后所对峙之最后一场战役,袁绍在这场战争中凑足七万余兵力攻曹,曹操因汉献帝之故命北方各路诸侯聚兵五万攻袁。东汉汉献帝建安六年四月,于仓亭大破袁绍,隔年五月袁绍吐血而亡。此战最终决定黄河以北地区的最终归属。
讨伐董卓之战是东汉末年关东各地太守刺史组织地方联军对抗把持朝廷的董卓的战役。中平六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拥立其弟陈留王汉献帝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长官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虽然曹操、孙坚积极参战,但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弃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关东联军起了内讧,盟军决裂,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讨伐董卓之战是东汉末年关东各地太守刺史组织地方联军对抗把持朝廷的董卓的战役。中平六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拥立其弟陈留王汉献帝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长官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虽然曹操、孙坚积极参战,但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弃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关东联军起了内讧,盟军决裂,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关靖,字士起,太原人,东汉末期人物。公孙瓒部下,为长史。《英雄记》称之为酷吏,谄媚无能,为公孙瓒所宠信。建安三年,袁绍大攻公孙瓒。公孙瓒欲亲自领兵攻击袁绍大后方,但被关靖劝止。公孙瓒战败自焚后,关靖悔其劝止,致公孙瓒兵败,冲入袁绍军中,牺牲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