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纪 编辑
诺亚是火星上的一个和早期地质年代,其特点是陨石小行星撞击率高,可能存在丰富的地表水。诺亚时期的绝对年代测定尚不确定,但可能对应于41至37亿年前的月球前酒海纪早雨海世,这段时期被称为后期重轰炸期月球和火星上的许多大型撞击盆地就形成于这一时期。诺亚时期大致相当于地球上可能出现了第一批生命形式的冥古宙太古宙早期。
3
相关
特加斯基陨击坑是火星陶玛西亚区的一座撞击坑,中心坐标位于南纬32.1度、西经101.2度处,直径约54公里。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绘制的火星表面地质龄图,特加斯基陨击坑周边地区形成于38至35亿年前的诺亚纪。1991年,国际天文联合会以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小镇特加斯基对它予以了正式命名。
埃里达尼亚湖是一座理论上曾存在过的火星古湖泊,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它位于马丁谷溢出河道的源头,并延伸至艾利达尼亚区和法厄同区。随着厄里达尼亚湖在诺亚纪晚期的逐渐干涸,它分裂成一系列较小的湖泊。
赫斯珀里亚是火星的一个系和地质年代,其特征为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和灾难性洪水,在火星表面蚀刻出巨大的溢出河道。赫斯珀里亚也是火星历史的中间和过渡时期。在此期间,火星从诺亚纪温暖、湿润的世界变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干燥、寒冷且多尘的星球。赫斯珀里亚时期的绝对年代测定尚不清楚,该该时期可能起始于后期重轰炸期结束之后,约对应于37亿年前月球晚雨海世初期,而它的结束期则更不确定,可能在32亿到20亿年前之间,常引用30亿年前,赫斯珀里亚纪与地球早期太古宙大致重合。
斯里普尔陨击坑是火星陶玛西亚区的一座撞击坑,西北和西南分别毗邻迪诺威克陨击坑和特加斯基陨击坑,它的中心坐标位于南纬31.1度、西经100.8度处,直径22.99公里。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绘制的火星表面地质龄图,该陨击坑周边区域形成于38至35亿年前的诺亚纪,其名称取自孟加拉国锡尔赫特县斯里普尔镇,1991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
利亚内斯科陨击坑是火星凤凰湖区的一座撞击坑,中心坐标位于南纬29.3度、西经100.8度,直径25.4公里。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绘制的火星表面地质龄图,利亚内斯科陨击坑周边区域形成于38至18亿年前的诺亚纪或赫斯珀里亚纪。1991年,国际天文联合会以 西班牙利亚内斯镇对它予以了正式命名。
迪诺威克陨击坑是火星陶玛西亚区的一座撞击坑,中心坐标位于南纬30.4度、西经101.6度,直径56公里。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绘制的火星表面地质龄图,迪诺威克陨击坑周边地区形成于38至35亿年前的诺亚纪。1991年,国际天文联合会以加拿大安大略省迪诺威克镇对它予以了正式命名。
维拉特陨击坑是火星陶玛西亚区的一座撞击坑,中心坐标位于南纬31.1度、西经103度,直径约54公里。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绘制的火星表面地质龄图,维拉特陨击坑周边地区形成于38至35亿年前的诺亚纪。1991年,国际天文联合会以芬兰小镇维拉特对它予以了正式命名。
科加陨击坑是火星凤凰湖区的一座撞击坑,其中心坐标位于南纬29.3度、西经103.8度处。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绘制的火星表面地质年龄图,科加周边区域形成于38到35亿年前的诺亚纪。该特征取名自坦桑尼亚城镇科加,1991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
河谷系统是火星表面类似地球河流流域的枝状分支谷道,主要侵蚀在火星火星分界地形中,通常形成于诺亚纪时期。单条河谷宽度一般不到5公里,但长度可能会在火星表面绵延数百甚至数千公里。
尼尔陨击坑是火星凤凰湖区的一座撞击坑,位于利亚内斯科陨击坑西南及迪诺威克陨击坑西北,其中心坐标位于南纬29度、西经103.4度处,直径22公里,坑底相对较浅,深度大约只有300米。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绘制的火星表面地质龄图,尼尔陨击坑周边区域形成于38至35亿年前的诺亚纪。该特征取名自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城镇尼尔,1991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