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 编辑
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这种爆炸都极其明亮,过程中所突发的电磁波经常能够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并可能持续几周至几个月甚至几年才会逐渐衰减。而在此期间,一颗超新星所释放的辐射能量可以与太阳在其一生中辐射能量的总和相当。恒星通过爆炸可以将其大部分甚至几乎所有物质以高至十分之一光速的速度向外抛散,并向周围的星际物质辐射激波。这种激波会导致一个由膨胀的气体和尘埃构成的壳状结构形成,这被称作超新星遗迹。超新星是星系引力波潜在的强大来源。初级宇宙射线中来自超新星的占了很大的比例。
1
相关
SN 1987A是1987年2月24日在大麦哲伦云内发现的一次超新星爆发,是自1604年开普勒超新星以来观测到的最明亮的超新星爆发,肉眼可见,位于蜘蛛星云的外围,距离地球大约51,400秒差距。由于是在1987年发现的第一颗超新星,因此被命名为“1987A”。SN 1987A爆发的光线于1987年2月23日到达地球,亮度于5月左右到达顶峰,视星等达3等,之后渐渐转暗。这是现代的天文学家在近距离观测到一颗超新星的第一次机会,提供了II型超新星的许多深入了解。
超新星早期预警系统 是个检测微中子的网络,可以为天文学家提供银河系或邻近的星系,像是大麦哲伦星系、大犬座矮星系等的超新星早期预警。在红巨星等恒星塌缩时,在太阳核心会产生大量的微中子。在目前的模型中,这些微中子是在超新星的亮度高峰之前发出的,所以原则上微中子检测器可以提前给天文学家一个超新星已经产生,可能很快就能看到的警讯。来自超新星SN 1987A的微中子脉冲在光子抵达之前3小时就已经被工作中的SNEWS检测到。
Sanduleak -69° 202a 是一个视星等 12 等的蓝超巨星,位于大麦哲伦云外围的 NGC 2070。该恒星是由罗马尼亚裔美国人天文学家尼可拉斯·桑度列克发现。该恒星被列为蓝超巨星,且是会发生II型超新星的高光度蓝变星。高光度蓝变星会随时猛烈喷出大量物质而损失质量。约16万8千年前 Sanduleak -69° 202a 爆炸,形成 SN 1987A,这是望远镜发明后首颗可用肉眼观测的超新星。于1987年2月23日被观测到。另外有四颗高光度蓝变星可能在最近数百万年内形成超新星。
SN 2004dj是从SN 1987A开始到发现时为止最亮的超新星
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引力坍缩发生超新星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致密星之一。恒星在核心的氢、氦、碳等元素于核聚变反应中耗尽,并最终转变成铁元素后,便无法再从核聚变中获得能量。失去热辐射压力支撑的外围物质受重力牵引会急速向核心坠落,有可能导致外壳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向外爆发产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据恒星质量的不同,恒星内部区域被压缩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SN 1961V是一颗异常的超新星事件,是类似超新星的假超新星。这颗潜在的冒名者在1964年首度被弗里茨·兹威基检出,SN 1961V出现在距离大约9.3 秒差距远的星系NGC 1058。不像许多的超新星,它的祖恒星类似海山二,是颗非常大且亮的蓝色恒星。估计其祖恒星的质量高达2,000太阳质量,但这很可能是被高估了。如果SN 1961V不是一颗超新星,它最有可能是高光度蓝变星的一次极端的大爆发。
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自然科学。它使用数学、物理和化学来解释它们的起源和宇宙年表。感兴趣的天体包括行星、天然卫星、恒星、星云、星系和彗星。相关现象包括超新星爆炸、伽马射线暴、类星体、耀变体、脉冲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更通俗地说,天文学研究起源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的一切事物。宇宙学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从整体上研究宇宙。
超新星候选列表是天文学家提出将成为超新星前身的恒星。II型超新星的前身包括演化至最后阶段的质量仍然大于1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是接近钱德拉塞卡极限,经由伴星吸积至大约是1.38太阳质量的白矮星。这张表也包括大质量的沃尔夫-拉叶星,它们可能会成为Ib和Ic超新星。
失败超新星是时域天文学中的一种瞬变天文事件,是指大质量恒星死亡时亮度突然上升至相当于超新星的早期阶段,但最终不会上升至相当于超新星的极大光通量阶段的事件。失败超新星可被认为是假超新星的一个次类型。有时本现象会被误称为unnov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