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是唐朝、五代时浙江绍兴越州的瓷窑,窑址主要分布于慈溪的上林湖一带。隋朝、唐朝时绍兴叫“越州”,因此得名为“越窑”。越窑烧制的青瓷器在唐代很出名。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碗,越州为上。其瓷类玉、类冰。”北宋后期,由于制瓷工艺粗糙,越窑走向衰落;南宋中期,越窑停烧。
9
上林湖越窑遗址是中国浙江省慈溪市境内的一处古代瓷窑遗址。遗址分布于上林湖、古银锭湖、杜湖、白洋湖、上岙湖、筑溪湖等湖泊沿岸的缓坡上。20世纪30年代经学者考察,证实为唐代七大瓷窑——越窑的故址。经过多年调查,共发现近200处窑址,年代从东汉至南宋,覆盖了越窑从创烧到衰败的历史,为中国已知规模最大、持续烧制时间最长的古代窑址。2016年发掘的后司岙窑址表明,法门寺地宫和吴越国钱宽夫妇墓出土的秘色瓷很有可能产自上林湖。
小仙坛窑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石浦村北200米,是一座东汉时期的越窑青瓷窑址。面积约800平方米,窑炉破坏严重。该窑址的发现表明早在东汉时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烧造成功。2006年5月25日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秘色瓷是指唐代越窑的青瓷精品,是贡瓷的组成部分,但并非专供皇室之用。至宋代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直到1987年考古工作者发掘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时才发现实物,之前只能通过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进行想像。
渣斗又称爹斗,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装唾吐物、食物渣滓、茶叶渣以及小垃圾的器皿。渣斗大多为大口漏斗形。渣斗始于晋朝,后来的渣斗大多为瓷质,也有银质以及漆质渣斗。唐宋时期包括越窑、耀州窑以及南宋官窑的一些窑场都会烧制渣斗。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也有制作渣斗。
鸡首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晋时也称罂,是提壶的一种,为中国传统的一种茶酒器,因壶的肩部塑出鸡首而得名,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代,其后几乎绝迹,其功能可能被执壶所取代。鸡首壶在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造型一般为盘口、细颈、鼓腹、平底,颈附鸡首作流,后附耳形柄,亦有作羊头、牛头或虎头的造型者,但较为少见。烧制鸡首壶的著名窑址有德清窑、越窑、瓯窑等,多为黑釉和青釉。
上虞博物馆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民中路228号警报山山巅,现馆址落成于1999年12月,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7185平方米,馆藏以越窑青瓷为主要特色,现有“上虞越瓷”、“上虞青瓷”、“天香楼藏帖碑刻”和“梁祝文化”四个基本陈列。
鸡首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晋时也称罂,是提壶的一种,为中国传统的一种茶酒器,因壶的肩部塑出鸡首而得名,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代,其后几乎绝迹,其功能可能被执壶所取代。鸡首壶在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造型一般为盘口、细颈、鼓腹、平底,颈附鸡首作流,后附耳形柄,亦有作羊头、牛头或虎头的造型者,但较为少见。烧制鸡首壶的著名窑址有德清窑、越窑、瓯窑等,多为黑釉和青釉。
渣斗又称爹斗,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装唾吐物、食物渣滓、茶叶渣以及小垃圾的器皿。渣斗大多为大口漏斗形。渣斗始于晋朝,后来的渣斗大多为瓷质,也有银质以及漆质渣斗。唐宋时期包括越窑、耀州窑以及南宋官窑的一些窑场都会烧制渣斗。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也有制作渣斗。
鸡首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晋时也称罂,是提壶的一种,为中国传统的一种茶酒器,因壶的肩部塑出鸡首而得名,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代,其后几乎绝迹,其功能可能被执壶所取代。鸡首壶在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造型一般为盘口、细颈、鼓腹、平底,颈附鸡首作流,后附耳形柄,亦有作羊头、牛头或虎头的造型者,但较为少见。烧制鸡首壶的著名窑址有德清窑、越窑、瓯窑等,多为黑釉和青釉。
上林湖越窑遗址是中国浙江省慈溪市境内的一处古代瓷窑遗址。遗址分布于上林湖、古银锭湖、杜湖、白洋湖、上岙湖、筑溪湖等湖泊沿岸的缓坡上。20世纪30年代经学者考察,证实为唐代七大瓷窑——越窑的故址。经过多年调查,共发现近200处窑址,年代从东汉至南宋,覆盖了越窑从创烧到衰败的历史,为中国已知规模最大、持续烧制时间最长的古代窑址。2016年发掘的后司岙窑址表明,法门寺地宫和吴越国钱宽夫妇墓出土的秘色瓷很有可能产自上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