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地轨道 编辑
近地轨道,又称低地球轨道,是指航天器距离地面高度较低的行星轨道。近地轨道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一般高度在2000公里以下的近圆形轨道都可以称之为近地轨道。由于近地轨道卫星离地面较近,绝大多数对地观测卫星、测地卫星、空间站以及一些新的通信卫星系统都采用近地轨道。
1
相关
太空竞赛发生于二十世纪,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冷战对手为了争夺航天实力的最高地位而展开的竞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国的太空竞赛就以弹道导弹为主的核军备竞赛拉开了帷幕,德国火箭技术及人员的俘获使其成为可能。技术优势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必然需要,也是意识形态先进的基本象征。太空竞赛展开开拓性的努力,向月球、金星、火星发射人造卫星,无人驾驶空间探测器,以及向近地轨道和月球发射载人航天。这项竞赛开始于1955年8月2日,在这四天前,美国发表声明,计划在国际地球物理年发射人造卫星。苏联对此回应,声称在不久的将来苏联也将发射卫星。1957年10月4日,史普尼克1号的轨道运行使苏联此次赢得了胜利,随后,1961年4月12日,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成为首次进入太空的人类成员,使苏联再次打败美国。1969年7月20日,伴随美国阿波罗11号完成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太空竞赛达到顶峰。1972年4月,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达成合作协议,并在1975年7月,美国航天人员与苏联航天人员在地球轨道相遇,双方局面得到一定时期的缓和政策。
阿波罗17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后一次阿波罗计划任务,也是人类最后一次踏上月球或越过近地轨道。指令长尤金·塞尔南与登月舱驾驶员哈里森·施密特登月期间,指令舱驾驶员罗纳德·埃万斯绕月飞行。施密特是史上唯一踏足月球的专业地质学家,航空航天局受到很大压力,不得不尽量派专业科研人员登月,故以他取代约瑟夫·恩格。任务特别注重科研,包括多种新实验,如指令舱携带五只小鼠开展生物学实验。
国际太空站,是一个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科研设施,是人类历史上第九个载人的太空站。国际太空站分为两个部分:俄罗斯轨道段由俄罗斯运营,而美国轨道段由美国和其他国家运营。太空站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研究实验室,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等,目前由五个国家或地区合作运转,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太空局和欧洲空间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曾表达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的意向,但因美国出于政治原因反对其加入以及中方资金、技术不足等诸多障碍最终未能提交申请。
地心轨道是指绕地球旋转的物体的轨道,举例说:月球或人造卫星的轨道。根据半径的不同,又分为近地轨道、中地球轨道和高地球轨道等。
1997年,美国太空总署根据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信息,目前在以地心为圆心的轨道上,共有2465颗人造卫星以及6216片太空垃圾,而过往曾有超过16,291件物件发放到地球的大气层,但现时已在返回地球途中烧毁。
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新一代五米直径低温液体捆绑式大型运载火箭系列。其到达近地轨道的最大理论载荷为32~33吨,实际近地轨道运力为25吨,而到达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最大有效载荷能力为14.5吨。
太阳同步轨道是一种结合高度和倾角的近地轨道,使这个物体无论在升交点、降交点或轨道上任何的一点,在地球表面同一个点的上方时都在相同的平太阳,即表面每次都接近相同的照明角度。这种在可见光或红外线波长上有着一致光源的地球影像和其它的遥测卫星是有用的卫星特征。例如,一颗太阳同步卫星一天可以在升交点越过地球赤道12次,而每次都约在地方平时15:00经过。这获得一个相对于地球在天球上环绕着太阳公转的平面每天向东约一度的进动密切的轨道。
大型运载火箭是指一种具备两万至五万公斤近地轨道酬载能力的运载火箭。该型火箭技术要求水平甚高。目前能制造大型运载火箭的国家有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和欧洲。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也被称为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属于长征五号系列火箭,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按照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思想设计,通过移去芯二级和级间段并延长整流罩等发展而来的一款大型运载火箭,也是中国首个一级半构型的大型运载火箭,是目前中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航天飞机计划,美国航太总署官方名称为,即“空间运输系统”,是美国政府于1981年至2011年间的大型航天飞机载人航太计划,由美国航太总署负责并于1972年开展。本计划的目标是,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大型可载人航太载具,定员3~11人之间,将约23吨的有效载荷送往近地轨道,以火箭引擎进入绕地轨道,再入大气层以后以飞机滑翔的方式返回至肯尼迪航天中心或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经过适当修护后可再次执行飞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