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编辑
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耳孙,又译“迈克生”、“迈克耳逊”,波兰人美国物理学家,以测量光速而闻名,尤其是迈克耳孙-莫雷实验。迈克耳孙是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也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创立者及第一任系主任。
6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是为了验证“以太”存在与否而做的一个实验,1887年由阿尔伯特·迈克耳孙与爱德华·莫雷合作在美国克利夫兰的凯斯西储大学进行。
狭义相对论发现史讲述的是狭义相对论从无到逐渐确立的过程。在其发现过程中,包括了阿尔伯特·迈克耳孙、亨德里克·洛伦兹、儒勒·昂利·庞加莱等先辈的研究发展许多理论成果和实证研究结果的过程,这些成果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达到了顶峰。此外,还包括了马克斯·普朗克和赫尔曼·闵可夫斯基等人的后续的工作。
迈克耳孙测星干涉仪是最早被提出并建造的天文干涉仪之一,它的概念首先由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耳孙和法国物理学家阿曼德·斐索在1890年提出,而迈克耳孙和美国天文学家弗朗西斯·皮斯于1920年在威尔逊山天文台使用它首次测量了恒星的角直径。
在此之前,恒星尺寸的测量是天文学上的一大难题,这是由于传统光学天文望远镜的角分辨率受到物镜口径的限制,即使是人类能制造的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其角分辨率也大约只有10弧度秒的量级,无法达到测量普通恒星所需的分辨率。迈克耳孙测星干涉仪利用干涉条纹的可见度随扩展光源的线度增加而下降的原理,将恒星看作一个平面相干性光源,从而可以很巧妙地测量恒星的角直径。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是为了验证“以太”存在与否而做的一个实验,1887年由阿尔伯特·迈克耳孙与爱德华·莫雷合作在美国克利夫兰的凯斯西储大学进行。
迈克耳孙干涉仪是光学干涉仪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明者是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耳孙。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原理是一束入射光分为两束后各自被对应的平面镜反射回来,这两束光从而能够发生干涉。干涉中两束光的不同光程可以通过调节干涉臂长度以及改变介质的折射率来实现,从而能够形成不同的干涉图样。迈克耳孙和爱德华·莫雷使用这种干涉仪于1887年进行了迈克耳孙-莫雷实验,证实了以太的不存在,启发了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发现史讲述的是狭义相对论从无到逐渐确立的过程。在其发现过程中,包括了阿尔伯特·迈克耳孙、亨德里克·洛伦兹、儒勒·昂利·庞加莱等先辈的研究发展许多理论成果和实证研究结果的过程,这些成果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达到了顶峰。此外,还包括了马克斯·普朗克和赫尔曼·闵可夫斯基等人的后续的工作。
迈克耳孙干涉仪是光学干涉仪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明者是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耳孙。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原理是一束入射光分为两束后各自被对应的平面镜反射回来,这两束光从而能够发生干涉。干涉中两束光的不同光程可以通过调节干涉臂长度以及改变介质的折射率来实现,从而能够形成不同的干涉图样。迈克耳孙和爱德华·莫雷使用这种干涉仪于1887年进行了迈克耳孙-莫雷实验,证实了以太的不存在,启发了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发现史讲述的是狭义相对论从无到逐渐确立的过程。在其发现过程中,包括了阿尔伯特·迈克耳孙、亨德里克·洛伦兹、儒勒·昂利·庞加莱等先辈的研究发展许多理论成果和实证研究结果的过程,这些成果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达到了顶峰。此外,还包括了马克斯·普朗克和赫尔曼·闵可夫斯基等人的后续的工作。
狭义相对论发现史讲述的是狭义相对论从无到逐渐确立的过程。在其发现过程中,包括了阿尔伯特·迈克耳孙、亨德里克·洛伦兹、儒勒·昂利·庞加莱等先辈的研究发展许多理论成果和实证研究结果的过程,这些成果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达到了顶峰。此外,还包括了马克斯·普朗克和赫尔曼·闵可夫斯基等人的后续的工作。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是为了验证“以太”存在与否而做的一个实验,1887年由阿尔伯特·迈克耳孙与爱德华·莫雷合作在美国克利夫兰的凯斯西储大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