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 编辑
非暴力是指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对自己或其他人造成伤害的个人行为。它源自于一种信仰:通过伤害人类、动物和环境来得到某种结果是不必要的,还指一种基于道德、宗教和精神法则的放弃暴力的一般哲学
9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静坐示威,是示威的一种,以非暴力方式,通常静坐示威常伴随公民不服从或是占领、绝食。借着瘫痪交通或是剥削自生的方式传达诉求
左胶是2010年后出现于香港传播媒体及网络社群的政治术语,是退步左翼一词的香港本土化版本,而非指传统亲中共的香港亲共团体。他们主张和平、理性、非暴力和非粗口。有批评者说,左胶的理想过于崇高,有时会因追求平等大爱而放弃社会正义,不考虑现实世界的不完美,被指抱着不切实际的思想。左胶亦可应用于西方国家的左翼及自由派,类似词汇有中国大陆的“白左”、英式英语的“香槟社会主义者”、欧陆国家的“鱼子酱左派”等。
静坐示威,是示威的一种,以非暴力方式,通常静坐示威常伴随公民不服从或是占领、绝食。借着瘫痪交通或是剥削自生的方式传达诉求
权力归花儿是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1960年代的美国反文化活动的口号,标志着消极抵抗和非暴力意识形态。源于反越南战争运动。这口号是由美国垮掉的一代艾伦·金斯堡于1965年所提出的,主张以和平方式来反对战争。嬉皮士信奉象征主义,他们身穿绣花和色彩鲜明的衣服,头上戴花,并且向市民派发鲜花,因而被称为花的孩子。口号后来概括为一个现代人与嬉皮士运动、毒品文化、迷幻音乐、迷幻艺术和社会放任有关。
抵抗运动是指一个团体或几个团体组织,在军事占领内抵抗入侵,或在一个主权国家内抵抗当局的运动。尤指在被占领国家中的秘密组织;通常用来表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抵抗轴心国而进行的地下运动。抵抗运动可以采取武力,也可以采用非暴力手段。为争取政治自由的抵抗运动领导者通常被称为“自由斗士”。
无代表国家和民族组织,或译为无代表席位国家和民族组织、无席次国家民族组织、不被代表之民族与人民组织、非联合国会员国家及民族组织等,是由多个没有联合国席位的国家或政治实体组成的一个非政府组织,成立于1991年2月11日,目前有43个会员,总部设在荷兰海牙。由于该组织的结构参考联合国而成,且组织性较严密,故也昵称作“小联合国”。此会主张以非暴力手段,来解决各成员的主权争议,但不代表成员国之间必须拥有外交关系。
耆那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创始人为伐达摩那是印度的沙门思潮中“六师外道”之一的尼乾陀若提子,他建立耆那教以正知、正见、正行为中心的教义,稍后兴起的佛教在理念发展上亦受其影响甚深。印度近代民运人士甘地亦借鉴耆那教的许多理念,如在不合作运动中倡导非暴力的宗旨等。
非暴力抵抗或非暴力行动是通过象征性抗议、公民不服从、经济或政治不合作、真理永恒或其他方法实现改革等目标的做法,同时是非暴力的。这种类型的行动突出了个人或团体的愿望,认为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以改善抵抗者或团体的当前状况。
政党轮替即政权转移。系指由不同政党接替前一政党担任执政党的情形,可能以投票制度的方式进行,亦可能是以暴力或非暴力、革命的形式完成。政党轮替一般出现在实行两党制的国家,但也有多党制国家,由部分占主导权的大政党轮流执政。而在总统制或半总统制的国家,若执政党能在掌握行政部门之外,同时掌握立法部门、成为国会多数党,台湾政坛会将此状态称为“完全执政”。
不伤害,又译不杀、不杀生、不害,原意是指对一切有情不加以伤害,为非暴力之意。源自古印度宗教,由印度教、耆那教及佛教承袭下来。佛教的五戒中,以不加害跟其人有因缘者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