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节 编辑
音节是构成语音序列的单位,也是语音中最自然的语音结构单位。例如:英语单词“water”就是由“wa”和“ter”两个音节构成的。一个音节通常都包含一个音节核,此外还可能有音节起首和结尾的界音。
6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音位又译音素,是人类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声音单位,是音位学分析的基础概念。一个汉字或词语可由一至数个音节组成,一个音节可由一至数个“音段”组成。音位与音段很类似,然而音位的基本定义是要能区分语义,如果两个声音所代表是同一个词汇、同样的意义,则异音可被视为同一个音位;反过来说,一个词的任何一个音位若被换成别的,那么它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词,意义也会随之改变。有意义的词都可由音位组成,然而代换其中任何音位却不能保证产生有意义的词,也有可能变成无意义的一串音。每个语言都有自己的一组音位,这也就是这个语言的语音系统,音位可用来研究某个特定语言中如何将音组合成词。音位有时被译为“音素”,然而音素一词在中文里的用法较为混乱,不一定都是指音位。
音节文字是表音文字的一种,是一套代表着用以构成单词的音节和音拍的字位,一般一个音节对应一个字符。音节文字中的符号被称为syllabogram,一般是由一个辅音加上一个在后的元音组合而成,比如音节CV或V。在有些表音文字中可以看到CVC的组合和代表CV发音的字。代表性的有日语的日语假名。像假名一样并非音素的组合,各音节有独自符号的音节文字,在世界上也是相当稀少的。
“合文”,又称“合书”,指把两字或以上的汉词浓缩成一个汉字书写单位的文字形式,涉及构字部件的置换、重用,或左右相合、或上下相合、或三字相合,多数不借笔,也有少数是借笔,甚至会减省部分,而读音有可能利用组合文字的声母韵母结合、或仍保留原本的多音节读法。
重音是一种对词语或特殊音节的强调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由口腔肌肉和舌头的动作所产生。
在语言学中,韵律指的是讲话的过程中非独立音段的成分,即音节或更大单位的性质。这些性质形成语调、声调、重读和等时性等语言功能。这些语言元素被称为超音段音位。
定型诗是有形式上限制的诗,像是律诗、十四行诗、俳句、短歌等。限制的方式有头韵、押韵,让音节的数量有一定的规则,凑足文字数目等。相对没有限制的诗称为自由诗。
计量用汉字,又称为度量衡略字或缩写,是十九世纪初期中国翻译外来度量衡计量单位而创造的字,通常由两字合成,例如“兛”代表“千克”、“糎”起初代表“厘米”,后来也有用来代表“毫米”。初时采用了不少日本所造的汉字,但是日文用“瓦”字组成的汉字,中文改用“克”字组成。计量用汉字特别之处是模仿日文汉字,单一个字配上两个音节,打破了中文汉字一字一音的惯例,故又名双音节汉字;现在这些旧单位用字有许多已弃置不用。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音节都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韵母,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音节的地方,称为韵脚。
闽南语合音是存在于闽南语中的“合音”用法。关于合音之定义,根据中华民国教育部之《台湾闽南语推荐用字》,是一个将前一字之声母与后一字之韵母结合为单一音节的多音节字词。合音多为二字合为一音,亦存有三字合为一音的例子,是一种自然的语音变化现象。多数的闽南语合音词的原始表记依然能够被清楚辨认,然而有些却已完全取代原始的多音节词汇,成为一个全新的单音节词汇。对于闽南语的合音字词如何被“分解”以及其用字尚存在许多争议,因此在《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中以收录原始多音节词汇为主。
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是一种语音编码方法。它由Greefkes和Riemens于1970年首次提出。它在各种音节压扩自适应增量调制中用的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