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太平洋飓风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热带气旋产生周期的一部分。东太平洋飓风季从2022年5月15日开始;而中太平洋飓风季从2022年6月开始。本条目的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风暴则被称为台风,并被列入2022年太平洋台风季。在东、中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分别是由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及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命名,国际编号分别为xxE或xxC。更多关于东、中太平洋的飓风,请参见太平洋飓风季。
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赤道以北,国际换日线以西,亚太地区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分级。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蒲福风级称为飓风或其他在地近义字。西北太平洋地区采用之近义字乃台风。世界气象组织及日本气象厅均以此为热带气旋的最高级别,但部分气象部门会按需要而设立更高级别,如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丶澳门气象局及香港天文台之强台风、超强台风,中华民国中央气象局之强烈台风,以及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超级台风。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前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用于分类飓风,取名自赫伯特·萨菲尔和罗伯特·辛普森的姓。SSHS根据飓风的强度,把飓风分为一至五级。级数越高代表飓风的最高持续风速越高。
自然灾害是指由人类行为以外的力量造成广泛破坏,大量附带损害或生命损失的突发事件。地震,洪水,火山爆发,山体滑坡,飓风等可能造成自然灾害。被列为灾害意味着产生深远的环境影响和/或人员伤亡,并经常造成经济损失。
飓风艾克是2008年大西洋飓风季第8个获得命名的风暴,也是风季中第5个达到飓风强度的热带气旋。2008年8月下旬,艾克前身的热带扰动移离非洲大陆,并在佛得角以南缓慢发展。9月1日,该系统在群岛以西增强为热带风暴。4日早上,艾克发展为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最高1分钟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230千米,中心最低海平面气压为935百帕斯卡,成为当前该风季最强的风暴。它的烈风和飓风半径一度分别达到720和305千米。
2002年太平洋飓风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热带气旋产生周期的一部分。东太平洋飓风季从2002年5月至2002年11月结束;而中太平洋飓风季从2002年6月开始,至2002年11月结束。本条目的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风暴则被称为台风,并被列入2002年太平洋台风季。在中东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是由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及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命名,国际编号为xxE或xxC。
2014年太平洋飓风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热带气旋产生周期的一部分。东太平洋飓风季从2014年5月至2014年11月结束;而中太平洋飓风季从2014年6月开始,至2014年11月结束。本条目的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风暴则被称为台风,并被列入2014年太平洋台风季。在中东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是由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及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命名,国际编号为xxE或xxC。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前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用于分类飓风,取名自赫伯特·萨菲尔和罗伯特·辛普森的姓。SSHS根据飓风的强度,把飓风分为一至五级。级数越高代表飓风的最高持续风速越高。
眼墙置换循环,又称为眼壁更替周期,是一种发生于热带气旋中心的现象,在原眼墙外,形成新眼壁,并逐步移入中心,取代旧有的内眼壁。眼墙置换一般会发生于强烈的热带气旋,一般发生在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大于185每小时的热带气旋,亦即发展非常成熟之台风或飓风,相当于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之超强台风、交通部中央气象局之强烈台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三级飓风或以上级别。
台风爱丽斯为1961年太平洋台风季第6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亦是少数直接穿过香港天文台总部并引致香港天文台需要悬挂十号飓风信号的热带气旋之一。爱丽斯于1961年5月16日生成,经过南海中、北部之后,再于5月19日在香港掠过,并给香港造成灾害,两日后进入东海及减弱消散。另外,天文台因爱丽斯吹袭而悬挂的十号风球历时仅2小时30分,成为香港有纪录以来引致天文台悬挂十号风球时数最短的热带气旋,亦是唯一需于5月发出十号飓风信号,纪录至今未破。根据实测风力,因为香港境内没有录得飓风,所以对于香港是一个不达标的十号风球,最接近香港时强度没有台风级数,只有强烈热带风暴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