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 编辑
高句丽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扶余国,古国名,亦作夫余、凫臾,由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扶余人所建立的国家,亦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有史可考的国家。中原华夏族群将他们视为东夷之一,扶余国从前2世纪立国到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前期国都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后期国都在今吉林省农安县。扶余国是汉朝的属国,据《后汉书》记载,扶余国行政区划隶属玄菟郡,汉献帝时,其王求改属辽东郡。传说历代扶余君主列表故去时,玄菟郡太守都赏以银镂玉衣的玉匣为葬具。
通化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市境东接白山市,北界吉林市,西北达辽源市,西南邻辽宁省抚顺市、本溪市、丹东市,东南抵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地处长白山腹地,浑江上游,中部为龙岗山,南部为老岭。浑江自东往西贯穿中部,南部鸭绿江为中朝界河,北部有辉发河及其支流大沙河、一统河、三统河。全市总面积15,612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181.21万,市人民政府驻东昌区。通化为国民政府时期安东省省会,其境内的集安是高句丽旧都,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朝鲜半岛三国时代是朝鲜半岛427年到公元660年之间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三国的文化和语言相通。宗教原本共同崇尚巫觋宗教,但在中国文化的日趋影响下,儒家文化和道教传入。4世纪时,佛教传入朝鲜半岛,并迅速传播,一度成为三国的国教。668年,新罗于唐朝帮助下征服百济后灭高句丽,因而结束三国时代,并进入统一新罗时代。在三国时代之前存在的小国家和民族国家包括东濊、沃沮、扶余、伽倻、于山国、耽罗等国 。
朝鲜半岛三国时代是朝鲜半岛427年到公元660年之间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三国的文化和语言相通。宗教原本共同崇尚巫觋宗教,但在中国文化的日趋影响下,儒家文化和道教传入。4世纪时,佛教传入朝鲜半岛,并迅速传播,一度成为三国的国教。668年,新罗于唐朝帮助下征服百济后灭高句丽,因而结束三国时代,并进入统一新罗时代。在三国时代之前存在的小国家和民族国家包括东濊、沃沮、扶余、伽倻、于山国、耽罗等国 。
故国壤王,名高伊连、高于只支,高句丽第18代国王,小兽林王之弟。高句丽著名领袖好太王之父,于公元384-391年在位。乘淝水之战后,中原大乱,多次进攻辽东和百济控制的乐浪, 带方故地。故国壤王时期,佛教被定为高句丽国教。
白山靺鞨即白山部靺鞨,东北亚历史上靺鞨的一部。靺鞨在中国中原的南北朝时期形成“靺鞨七部”,白山部便是其中一部。白山部落与周边的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的不同在于白山一向臣服于高句丽。高句丽灭亡后又协助高句丽遗民以及当地的粟末靺鞨共同创建渤海国。白山部的地理位置在粟末部的东南,黑水部的正南,因毗邻长白山而得名。活动区域大概相当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白山市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二道。白山部是靺鞨七部中地域最南的一部。此地原为濊貊族系东沃沮人的活动地域。白山靺鞨的源头可追溯到肃慎。肃慎发展成靺鞨。3世纪初期,靺鞨族人从牡丹江流域迁徙到了松花江中下游以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在中国中原的传统史书中改称“勿吉”,实为一族。靺鞨族人进入原东沃沮地区。因居住在以长白山为中心的地域故而得名“白山部”。而后白山、粟末二部虽然被高句丽所征服,但一直没有融入高句丽,仍旧保持部落的独立。中国传统史书记载他们“无屋宇……并依山水掘地为穴……相居而居”。《北史》中记载白山部是靺鞨七个部落中重要的一员,拥有“胜兵三千”。被高句丽征服后逐渐成为高句丽王朝扩张战争机器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是5、6世纪东北亚地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482年白山靺鞨随同高句丽南下侵犯百济。668年,唐朝与新罗共同灭高句丽。史书载“其白山部……部众多入中国”,迁入中原。
唐代海东藩阀志存》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高句丽、百济遗民的最初研究,由清末金石学家罗振玉撰写。线装一册中华民国26年出版,石印本。
东明圣太王,姓高,名朱蒙,亦作邹牟、众解、中牟、仲牟、或都慕,是传说中高句丽的开国国君。
温祚王,姓扶余,百济首代君王,前18年至28年在位。他是高句丽创建者东明王朱蒙之子。据《三国史记》记载,朱蒙因受迫害逃离东扶余,来到卒本扶余,在那里与当地首领延陀勃的女儿召西奴成亲并建立高句丽国。当朱蒙在东扶余所生长子逃到高句丽后,朱蒙将其立为太子。朱蒙与召西奴的两个儿子─沸流和温祚,知道他们在高句丽将无容身之处,因此两兄弟离开高句丽并与追随者一同往南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