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臀目 编辑
鸟臀目也称为鸟盘目。是一类有植食性恐龙。ornithischia之名源自希腊文中表示“鸟的”的ορνιθειος与表示“髋关节”的ισχιον,意思是“如鸟类般的臀部”。之所以有这种名字,是因为它们拥有与鸟类相似的骨盆结构。然而,一般认为鸟类实际上是蜥臀目兽脚亚目的后代。鸟臀目恐龙的腹部、胃部都非常的宽大,因为臀部骨骼的原因,在同样长度、体积的情况下,它们的胃部容量远远大于蜥臀目的所有恐龙,鸟臀目的尾部粗度也是蜥臀目的1.5倍到2倍宽。
3
相关
库林达奔龙属又译古林达奔龙或库琳达奔龙,是一种具有原始羽毛的鸟臀目恐龙,亦为新鸟臀类的原始成员。化石发现于今西伯利亚的南部地区,出土于侏罗纪中期地层。
鸟脚亚目,是鸟臀目恐龙的一个演化支,它们起初是小型、二足、快速奔跑的植食性动物,后来种类与体型都逐渐变大、变多,直到它们成为白垩纪时代里最成功的植食性恐龙之一,并成为北美洲的优势物种。鸟脚类恐龙在演化上最主要的优点是咀嚼方式的进展,是爬行动物里最复杂的咀嚼方式,可与现代哺乳类相比,例如牛。它们在鸭嘴龙科时达到顶峰,而与其他恐龙一起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灭绝。所有大陆都发现了它们的踪影,虽然在南极洲发现的化石还未命名,而它们在南半球通常是罕见的。
兽脚亚目通常归类于蜥臀目,尽管2017年的论文已将他们作为鸟臀目的最近亲属放置在拟议的鸟腿龙类中。是群双足恐龙。虽然它们主要是肉食性动物,但是在白垩纪时期,一部分的兽脚类恐龙演变成为植食性、杂食性、甚至食虫动物。兽脚类最早出现在三叠纪晚期的卡尼阶,大约是2亿3100万年前。它们从侏罗纪早期开始成为独占广大陆地的肉食动物,直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结束为止。兽脚亚目也是恐龙总目中唯一有肉食物种的族群,其余的鸟臀目所有恐龙、以及和兽脚亚目同为蜥臀目的蜥脚亚目都已经改为素食,但他们的祖先却肉食素食都有。
狼嘴龙属又名狼鼻龙或莱克龙,是鸟臀目畸齿龙科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南非开普省的艾略特组上层,地质年代属于侏罗纪早期的赫唐阶到锡内穆阶。
禽龙属是一种前手拇指有一个巨大指甲的植食性恐龙,这个可能用来抵抗掠食动物或是协助进食。禽龙属于蜥形纲鸟臀目鸟脚亚目的禽龙类,为中型植食性动物,身长约10米、高3到4米,以“第一个被人类发现的恐龙化石”而闻名,其复原雕塑曾被展览在世界上第一次世博会的会场——伦敦水晶宫内。
禽龙属是一种前手拇指有一个巨大指甲的植食性恐龙,这个可能用来抵抗掠食动物或是协助进食。禽龙属于蜥形纲鸟臀目鸟脚亚目的禽龙类,为中型植食性动物,身长约10米、高3到4米,以“第一个被人类发现的恐龙化石”而闻名,其复原雕塑曾被展览在世界上第一次世博会的会场——伦敦水晶宫内。
刃齿龙属鸟臀目恐龙的一属。它生活于上白垩纪桑托阶的比利时,距今约8500万年前。刃齿龙目前只有发现一些牙齿,这些牙齿与禽龙的牙齿相似。模式种是C. lonzeensis,是由路易斯·道罗于1883年所描述、命名,不过由于只有一些零碎的化石,故此被认为是疑名。
赖氏龙属又名兰伯龙,意为“兰伯的蜥蜴”,是鸟脚亚目鸭嘴龙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晚白垩纪坎潘阶的北美洲,约7,600万年前到7,500万年前。赖氏龙是植食性恐龙,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以釜头状头冠而著名。化石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美国蒙大拿州、以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目前已有数个可能种被命名,但只有两个在加拿大发现的种较著名。赖氏龙是中等大小鸟臀目恐龙。在墨西哥发现的宽尾赖氏龙,是最大型的鸟臀目恐龙之一,目前被建立为巨保罗龙。
快达龙属又名康塔斯龙,是鸟臀目恐龙的一属,是种迅速及二足的植食性恐龙,生存于约1亿1500万年前的澳洲,当时的澳洲位于南极圈之内。快达龙的体型相当于小型灰袋鼠的大小,它们拥有大型眼睛,可以在极地的永夜中保持视力。快达龙是在1996年由帕特·里奇与他的丈夫托马斯·里奇在维多利亚州的Inverloch镇附近所发现,并以澳洲航空的简称Qantas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