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型超新星 编辑
Ⅱ型超新星,也称为核塌缩超新星,是大质量恒星由内部塌缩引发剧烈爆炸的的结果,在分类上是激变变星的一个分支。能造成内部塌缩的恒星,质量至少是太阳质量的9倍。
8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引力坍缩是天体物理学上恒星或星际物质在自身物质的引力作用下向内塌陷的过程,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恒星本身不能提供足够的压力以平衡自身的引力,从而无法继续维持原有的流体静力学平衡,引力使恒星物质彼此拉近而产生坍缩。在天文学中,恒星形成或衰亡的过程都会经历相应的引力坍缩。特别地,引力坍缩被认为是Ib和Ic超新星以及II型超新星形成的机制,大质量恒星坍缩成恒星黑洞时的引力坍缩也有可能是伽玛射线暴的形成机制之一。至今人们对引力坍缩在理论基础上还不十分了解,很多细节仍然没有得到理论上的完善阐释。由于在引力坍缩中很有可能伴随着引力波的释放,通过对引力坍缩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以预测其释放的引力波波形是当前引力波天文学研究的课题之一。
Sanduleak -69° 202a 是一个视星等 12 等的蓝超巨星,位于大麦哲伦云外围的 NGC 2070。该恒星是由罗马尼亚裔美国人天文学家尼可拉斯·桑度列克发现。该恒星被列为蓝超巨星,且是会发生II型超新星的高光度蓝变星。高光度蓝变星会随时猛烈喷出大量物质而损失质量。约16万8千年前 Sanduleak -69° 202a 爆炸,形成 SN 1987A,这是望远镜发明后首颗可用肉眼观测的超新星。于1987年2月23日被观测到。另外有四颗高光度蓝变星可能在最近数百万年内形成超新星。
SN 1987A是1987年2月24日在大麦哲伦云内发现的一次超新星爆发,是自1604年开普勒超新星以来观测到的最明亮的超新星爆发,肉眼可见,位于蜘蛛星云的外围,距离地球大约51,400秒差距。由于是在1987年发现的第一颗超新星,因此被命名为“1987A”。SN 1987A爆发的光线于1987年2月23日到达地球,亮度于5月左右到达顶峰,视星等达3等,之后渐渐转暗。这是现代的天文学家在近距离观测到一颗超新星的第一次机会,提供了II型超新星的许多深入了解。
SN 2003B是一颗位于旋涡星系NGC 1097的超新星,爆发于2003年1月5日。它是一颗II型超新星
超新星候选列表是天文学家提出将成为超新星前身的恒星。II型超新星的前身包括演化至最后阶段的质量仍然大于1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是接近钱德拉塞卡极限,经由伴星吸积至大约是1.38太阳质量的白矮星。这张表也包括大质量的沃尔夫-拉叶星,它们可能会成为Ib和Ic超新星。
NGC 3859是一个位于狮子座的螺旋星系,距离地球2.95亿光年,1884年3月23日由让·玛里·爱德华·史提芬发现,属于狮子座星系团。2014年2月23日,人们在NGC 3859发现II型超新星SN 2014U。
NGC 2280是一个位于大犬座的螺旋星系,距离地球7500万光你哦按,直径13.5万光年,1835年2月1日由约翰·赫歇尔发现。2001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在该星系中发现II型超新星SN 2001fz,视星等最大为17.4 。
NGC 3003是一个位于小狮座的棒旋星系,1785年12月7日由威廉·赫歇尔发现。星系距离地球6360万光年,视星等为11.78,退行速度为1474 km/s。1961年,该星系内爆发了II型超新星SN 1961F,视星等最大为13.0。
SN 2005gl是位于棒涡星系NGC 266内的一颗超新星。它是在2005年10月5日被派克特天文台设于格鲁吉亚的60公分自动望远镜以CCD影像撷取到的,并由与Peter Ceravolo合作的Tim Puckett提出报告。日本的Yasuo Sano 也独立发现了这颗超新星。
这颗超新星位于星系核心东方29.8″和北方16.7″ 。根据它的光谱,它被分类为II型超新星,是一颗核心塌缩的超新星。它的红移 z = 0.016,与他的宿主星系相同。
SN 2005ap是一颗能量非常高的II型超新星超新星,它是有纪录以来最亮的超新星,比之前的记录拥有者SN 2006gy还要亮两倍。它是在2005年3月3日从麦克唐纳天文台安装在西德州执行德州超新星搜寻的口径0.45米的ROSTE-IIIb 望远镜,被罗伯特·昆比在未安装滤镜的影像中检出的。这个计划也发现了超新星SN 2006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