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学派 编辑
中观学派,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主要学派之一,由龙树、提婆奠基,又称作空宗、性空宗、破相宗、胜义皆空宗,与瑜伽行唯识学派并列为“空、有二宗”,或“性、相二宗”。
9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什门十哲是佛教名相,“什”指的是中国佛教三论宗初祖,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的“ 鸠摩罗什 ”三藏法师;“什门十哲”是指鸠摩罗什门下的十位高足,十哲分别是:道生、僧肇、彭城道融、僧叡、昙影、慧严、慧观、僧䂮、道常、道标。十哲是罗什法师三千门徒中的精英,译经事业的得力助手。其中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四人并称为“什门四圣”;僧叡与僧肇二人,并称为“三论宗二祖”,在汉地龙树菩萨中观学派的弘扬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四百论》,又名《广百论》、《四百观论》、《中观四百论》、《菩萨瑜伽行四百论》,提婆造,计有十六品四百颂,为中观学派的根本教典。本论有藏译本,以及梵文断片。
中观应成派,又称随应破派、必过性空派,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之下的支派之一,由佛护、月称建立。这个派别的学说未传入汉传佛教,但在藏传佛教传承下来。后世的格鲁派主要采取他们的见解,并将此认定为中观派的主流。
楞伽经,汉译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本经说明心性本净、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是禅宗以及法相宗的重要经典之一,中观学派论师清辩亦援引本经解释中观空义。在印度、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观应成派,又称随应破派、必过性空派,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之下的支派之一,由佛护、月称建立。这个派别的学说未传入汉传佛教,但在藏传佛教传承下来。后世的格鲁派主要采取他们的见解,并将此认定为中观派的主流。
罗睺罗跋陀罗,又称罗睺罗,生卒年不详,生存年代大致与龙树、提婆相当,为提婆弟子,传承中观学派。关于他的史料记载不多,且记载常有相互冲突之处,他可能是第一位将如来藏思想引入中观学派的人。
般若学派,大乘佛教中的早期派系,以修习般若空义为主,以须菩提、舍利弗、文殊师利菩萨等人为始祖。《般若经》为他们所尊奉的经典,也是由他们教义的集成。中观学派为他们的直系后裔。魏晋南北朝时由鸠摩罗什等人传入中国,道安称为本无宗,在汉传佛教中有六家七宗的说法。
般若学派,大乘佛教中的早期派系,以修习般若空义为主,以须菩提、舍利弗、文殊师利菩萨等人为始祖。《般若经》为他们所尊奉的经典,也是由他们教义的集成。中观学派为他们的直系后裔。魏晋南北朝时由鸠摩罗什等人传入中国,道安称为本无宗,在汉传佛教中有六家七宗的说法。
法性宗,简称性宗,汉传佛教术语,为判教分类方法之一,法性宗与法相宗构成了大乘佛教的两大主流。传统上认为,法性宗即中观学派,但现代佛教研究学者认为,由宗义来看,汉传佛教所判定的法性宗应是如来藏学派。
什门十哲是佛教名相,“什”指的是中国佛教三论宗初祖,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的“ 鸠摩罗什 ”三藏法师;“什门十哲”是指鸠摩罗什门下的十位高足,十哲分别是:道生、僧肇、彭城道融、僧叡、昙影、慧严、慧观、僧䂮、道常、道标。十哲是罗什法师三千门徒中的精英,译经事业的得力助手。其中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四人并称为“什门四圣”;僧叡与僧肇二人,并称为“三论宗二祖”,在汉地龙树菩萨中观学派的弘扬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