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族共和 编辑
五族共和源自清末立宪运动的“五族大同”,是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口号。这一原则强调了在中国的五大族群和谐相处。以五色旗作为国旗,分别代表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民藏族。其中“回”在当时泛指回教民众,亦指回疆各民族,包括新疆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清朝曾将新疆称为回疆。
1
相关
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执政的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所采用的国旗,旗面按顺序为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比例为5:8。红、黄、蓝、白、黑取自中国传统五方色,顺应五行的历史文化习惯。五色同时亦代表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五族共和,所选用的五色为五个民族传统上所喜爱的颜色。
金铁主义是清朝末年杨度指出的政治理念,主张清政府召开国会,实施君主立宪制。在杨度的心目中,西方先进国家的根源不在民权、宪政而在金铁主义,民权与立宪只是达到“金铁主义”的手段。 他认为,西方列强之所以披靡世界,主要依靠经济之势力与军事之势力,而经济势力和军事实力二者为一的经济军国主义被杨度称之为“金铁主义”。原文为《金铁主义说》,连载于《中国新报》第一至第六期,反应了作者当时较系统化的政治思想。他在此文中提出“五族共和”这一理念与设想,鼓吹五族立宪论,宣传“五族合一”、“五族一家”。
金铁主义是清朝末年杨度指出的政治理念,主张清政府召开国会,实施君主立宪制。在杨度的心目中,西方先进国家的根源不在民权、宪政而在金铁主义,民权与立宪只是达到“金铁主义”的手段。 他认为,西方列强之所以披靡世界,主要依靠经济之势力与军事之势力,而经济势力和军事实力二者为一的经济军国主义被杨度称之为“金铁主义”。原文为《金铁主义说》,连载于《中国新报》第一至第六期,反应了作者当时较系统化的政治思想。他在此文中提出“五族共和”这一理念与设想,鼓吹五族立宪论,宣传“五族合一”、“五族一家”。
回族身份认同是一个关于回回民族身份鉴定和自我认同及归属的重要问题。回族这一名称近代最早来源自民国初年模糊的口号五族共和,而也正是自那时起,回回民族的定义开始存在争议。之前民间多用“回民”或“回回”一词泛指中国境内的穆斯林。而现在回族的定义则是以汉语为母语的穆斯林。回族鉴定这一问题通常基于伊斯兰教和系谱学这两个角度来进行讨论。争议点主要包括:
晋元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静安区的一条道路。1914-1915年间筑,初名满洲路,与附近同时新辟的另外三条马路汉中路、蒙古路、新疆路,与租界的西藏北路,共同象征五族共和。1947年,上海市政府将四行仓库旁的满洲路,以抗日将领谢晋元名改名晋元路,以资纪念。1964年更名为晋源路。1985年3月21日,复名晋元路。
晋元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静安区的一条道路。1914-1915年间筑,初名满洲路,与附近同时新辟的另外三条马路汉中路、蒙古路、新疆路,与租界的西藏北路,共同象征五族共和。1947年,上海市政府将四行仓库旁的满洲路,以抗日将领谢晋元名改名晋元路,以资纪念。1964年更名为晋源路。1985年3月21日,复名晋元路。
晋元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静安区的一条道路。1914-1915年间筑,初名满洲路,与附近同时新辟的另外三条马路汉中路、蒙古路、新疆路,与租界的西藏北路,共同象征五族共和。1947年,上海市政府将四行仓库旁的满洲路,以抗日将领谢晋元名改名晋元路,以资纪念。1964年更名为晋源路。1985年3月21日,复名晋元路。
晋元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静安区的一条道路。1914-1915年间筑,初名满洲路,与附近同时新辟的另外三条马路汉中路、蒙古路、新疆路,与租界的西藏北路,共同象征五族共和。1947年,上海市政府将四行仓库旁的满洲路,以抗日将领谢晋元名改名晋元路,以资纪念。1964年更名为晋源路。1985年3月21日,复名晋元路。
回族身份认同是一个关于回回民族身份鉴定和自我认同及归属的重要问题。回族这一名称近代最早来源自民国初年模糊的口号五族共和,而也正是自那时起,回回民族的定义开始存在争议。之前民间多用“回民”或“回回”一词泛指中国境内的穆斯林。而现在回族的定义则是以汉语为母语的穆斯林。回族鉴定这一问题通常基于伊斯兰教和系谱学这两个角度来进行讨论。争议点主要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