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 编辑
伊斯兰教,是以《古兰经》为基础,圣训为辅助的一神教宗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穆斯林相信《古兰经》为造物主命天使、天神给其最后使者穆罕默德逐字逐句的启示,而圣训则是穆罕默德的言行录。伊斯兰这一名称来自《古兰经》,源自闪语字根S-L-M,意为“追随、服从”;穆斯林的名字也来自这个字根,意为“追随者”、“和平与善的实践者”。
1
相关
原教旨主义、基本教义派,也称“原理主义”、“基要主义”、“基要派”,是指某些宗教群体试图回归其原初的信仰的运动,或指严格遵守基本原理的立场。他们认为这些宗教内部在近代出现的自由主义神学使其信仰世俗化、偏离了其信仰的本质,因而作出回应。一般提倡对其宗教的基本经文或文献做字面的、传统的解释,并且相信从这些阐释中获得的教义应该被运用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宗教都存在“原教旨主义”。依文本的不同,原教旨主义也可能不是中立性的特征,而是有贬义的词句,类似在政治观点上的“左翼”或是“右翼”有时可能有负面意涵的情形。
镇尼是伊斯兰教对于超自然存在的统称,印度也沿用此称呼,由阿拉用无烟之火造成。镇尼来自于镇尼斯坦。镇尼有善有恶,可以助人也可以害人,还能任意改变形体,有时也被视为恶魔的一种。
阿姆鲁·本·阿斯·塞赫米 ,简称阿姆鲁·本·阿斯,又译作阿慕尔·本·阿绥,是一位穆斯林,曾率穆斯林征服埃及,并在640-646年与658-664年两度担任埃及总督。阿姆鲁出身古莱什部落,约于629年皈依伊斯兰教,随后穆罕默德指派他在穆斯林社群中担任重要职务。哈里发阿布·伯克尔任命阿姆鲁为征服叙利亚的指挥官之一,他带兵攻占巴勒斯坦地区大部,并被任命为当地的长官,随后他又参与了634年的阿季奈迪恩战役和636年的雅尔穆克战役,在这两次战役中,阿拉伯军取得了对拜占庭帝国的决定性胜利。
奥斯曼·本·阿凡,为伊斯兰教历史上的四大哈里发之中的第三代哈里发。
巴比教,也叫巴布派、巴比运动,是1844-1852年在波斯兴起的一场宗教运动,后传播到奥斯曼帝国,尤其是塞浦路斯。创立者设拉子人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采用了巴孛的称号,意为“大门”,这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神学名词。与其他的弥赛亚运动不同,巴比教与伊斯兰教决裂,建立了新的宗教体系。1850年代,巴比教被伊斯兰神职阶层和政府激烈镇压,随后诞生了巴哈伊信仰。巴哈伊信仰把巴比运动看做自己的前身,从而给予了巴比运动新的意义。
天使长、总领天使、总领使者,是于圣经之中只被提及数次的天使,其中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在《圣经》原文里,译做“天使长”的词语,总是以单数而不是复数的形态出现。这表示天使长只有一位。天使长一词来自希腊文:和。
教堂是进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一般特指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天主教的教堂又可称为“天主堂”;伊斯兰教进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一般称为清真寺或回教堂,犹太教从事宗教仪式和其它活动的场所中文亦称犹太教堂或犹太会堂。
奥塞梯人主要居住在北高加索的奥塞梯地区,该地区被分为俄罗斯的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格鲁吉亚和已事实独立的南奥塞梯共和国。奥塞梯人使用奥塞梯语,多数人信仰东正教,少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
哈仑,又称阿隆、奥布·木萨·哈桑,喀喇汗国西部可汗,最早皈依伊斯兰教的突厥人萨图克·博格拉汗的孙子、苏莱曼的儿子。他堂弟奥布·哈桑命他住八剌沙衮,从八剌沙衮出征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区的萨曼王朝,992年攻陷其都城布哈拉,993年,哈仑病死在回喀什噶尔的途中。999年,他儿子优素福·卡迪尔汗联合今阿富汗境内的加兹尼王朝共灭萨曼王朝,从此黑汗王朝奄有阿姆河以北的中亚地区。哈仑的后裔称之为哈仑系,东喀喇汗的祖先。
孟加拉简称孟加拉,古称磐起、佛迦罗、鹏茄罗或懵伽罗,包含东孟加拉即孟加拉国,以及西孟加拉即印度西孟加拉邦等地,有时包含印度比哈尔邦、特里普拉邦和奥里萨邦,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为孟加拉人,讲孟加拉语。人口的66%信奉伊斯兰教,33%信奉印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