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相问题 编辑
共相问题,又译为普遍命题问题,起源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问题,争论共相是否存在。共相是一种一般或是特殊的性质、特征、关系、特色,例如颜色,红/绿,男/女,固体/液体/气体,个人/国家,这些性质可以被许多不同的个体所分享,例如,红色的玫瑰与红色的墙,都是红色的;白马与黑马,都属于马;张龙、赵虎与苏格拉底,都是男人。个体的殊相是存在的,但是共相本身是否存在,这成为古希腊哲学家很感兴趣的问题。
5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在形而上学中,殊相,又译具相、自相、具体,指各别存在的实体或个体。起源自古希腊哲学,各别殊相的共同性质为共相。以殊相及共相概念进行讨论的最早一批哲学家,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对于共相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答。在经院哲学中,这也是重要的神学课题。这个概念延续到现代哲学中。
在哲学中,事件是时间对象或客体中属性的实例化。 在某些观点中,只有获得或失去属性形式的变化才能构成事件,例如草坪逐渐变干燥。 根据其他人的说法,也有一些事件只涉及保留属性,例如草坪一直湿漉漉的。 事件通常被定义为殊相情况,与共相问题情况不同,不能在不同时间重复。 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复杂事件。 但是即使是简单的事件也可以被认为是复杂的实体,涉及一个对象、一个时间和这个对象此时所体现的属性。 传统上,形而上学倾向于强调静态存有而不是动态事件。 这种趋势遭到了所谓的过程哲学或过程本体论的反对,后者将本体论的首要地位归于事件和过程。
语义三角是一个由奥古登和理查兹在1923年提出来的理论,特别强调符号的表征性。二人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提出这个理论来解释语言学里的符号如何与它所代表的客体产生关连,特别强调符号的表征性。虽然这个理论常被称作奥古登-理查兹三角,但这个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时亚里士多德所写的《解释篇》,而伯纳德·波尔查诺在发表于1810年的《论一种更为实在的数学表达形式》中也提出了相似的概念。语义三角论也与中古世纪的哲学共相问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