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史 编辑
典史是中国古代官制,设于州县,为县令的佐杂官。典史始设于元朝,原本职责是“典文仪出纳”。两代均有设置典史,掌管缉捕、稽查狱囚,属于未入流的文职外官,但在县里的县丞主薄等职位裁并时,其职责由典史兼任。因此典史职务均由吏部铨选,皇帝签批任命,属于“朝廷命官”。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县令,尊称县太爷、县大老爷,雅称为县尹、县宰、百里侯、邑侯、邑宰、邑令等。是中国古代县级行政区划的最高官员名称,掌握所管辖区域的行政、司法、审判、税务、兵役等大权。县令下设县丞、主簿、县尉、典史等。宋代以其他官职“知某县事”,简称知县,事实上为一县长官;明清时,知县为正式官名,正七品。但人们习惯称呼知县为“县令”,或使用“明府”、“令君”等雅称。
鲁钟源,江西建昌府新城县人,由从九品遵川楚例改捐未入流,加捐分发,嘉庆十一年十二月任四川顺庆府岳池县典史。是一位政治人物,明清时曾在四川顺庆府岳池县担任官吏。
县令,尊称县太爷、县大老爷,雅称为县尹、县宰、百里侯、邑侯、邑宰、邑令等。是中国古代县级行政区划的最高官员名称,掌握所管辖区域的行政、司法、审判、税务、兵役等大权。县令下设县丞、主簿、县尉、典史等。宋代以其他官职“知某县事”,简称知县,事实上为一县长官;明清时,知县为正式官名,正七品。但人们习惯称呼知县为“县令”,或使用“明府”、“令君”等雅称。
淅川厅,清代的厅。治今河南省淅川县老城镇。雍正三年原本直属于南阳府;道光十二年,清廷根据河南巡抚杨国桢的奏请,将淅川县升格为淅川厅,属南汝光淅道,改南阳府抚民同知为淅川厅抚民同知,兼管南阳府所属水利,盐捕等事务;改南阳县县丞为荆紫关分防县丞;改淅川县典史为淅川厅照磨兼司狱事。淅川厅署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及头二壮、头二快、头二皂六班以及捕班监狱等,此外,淅川厅设厅驿,驿站属工部车驾清吏司掌管,并在丹江通道上广设急递铺,传递公文。
狄兼谟及进士第。辟山南东道节度使,刚正有祖风。令狐楚执政,荐授左拾遗,多次上书言事。历任刑部郎中、蕲州邓州郑州三州刺史。一年旱灾,发粟赈济,人民不流徙。改苏州刺史,因治理的好,擢给事中。左藏史盗取度支缣帛,唐文宗以经赦诏不要处理,狄兼谟封还诏书,唐文宗问他,他说:“典史犯赃,不可免。”皇帝说:“朕已赦其长官,吏亦宜宥,与其失信,宁失罪人。”还说:“后或事有不可,勿以还诏为惮。”转任御史中丞。文宗说:“御史台朝廷纲纪,一台正,则朝廷治,朝廷正,则天下治。畏忌顾望,则职业废矣。卿,狄仁杰后,当嗣家声,不可不慎。”狄兼谟顿首拜谢。江西观察使吴士矩为军队加饷,擅用数十万上供钱。狄兼谟劾奏:“观察使为陛下守土,宣国诏条,知临戎赏士,州有定数,而与夺由己,贻弊一方,为诸道觖望,请付有司治罪。”吴士矩于是贬为蔡州别驾。狄兼谟历任兵部侍郎、河东节度使。还京为尚书左丞。唐武宗子李岘封益王,命狄兼谟为益王傅。之后领天平节度使,因病力辞,以秘书监归洛阳,转任东都留守,去世。
县令,尊称县太爷、县大老爷,雅称为县尹、县宰、百里侯、邑侯、邑宰、邑令等。是中国古代县级行政区划的最高官员名称,掌握所管辖区域的行政、司法、审判、税务、兵役等大权。县令下设县丞、主簿、县尉、典史等。宋代以其他官职“知某县事”,简称知县,事实上为一县长官;明清时,知县为正式官名,正七品。但人们习惯称呼知县为“县令”,或使用“明府”、“令君”等雅称。
周德淳,顺天宛平人,由吏目,道光十二年二月代办岳池县典史。是一位政治人物,明清时曾在四川顺庆府岳池县担任官吏。
陈明遇,崇祯末年任江阴典史。因反对剃发令,在江阴与阎应元合作,英勇抵抗了满清八十一日,杀清军七万五千人,斩亲王三人,城破后,清兵愤而屠城,是为江阴九九之祸。
卫临园,山西蒲州府猗氏县人,由新疆乌鲁木齐雅尔贰处供事,议叙未入流,乾隆三十四年任四川顺庆府岳池县典史。是一位政治人物,明清时曾在四川顺庆府岳池县担任官吏。
宋焕文,号必诚,陕西大荔人,历任四川荣经县典史,光绪五年任邻水县典史。是一位政治人物,清朝时曾在四川顺庆府邻水县担任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