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菌科是子囊菌门座囊菌纲格孢菌目的一个科,为一单型的分类单元,其下仅包含曾氏菌属一个属,该属也仅有台湾曾氏菌一个物种,生长在虫生真菌巨针线形虫草的子实体上,外形与同目的茎点霉属真菌类似。2018年分子种系发生学研究将曾氏菌科发表为新科,目前仅知分布于台湾,为台湾特有种,模式产地为台湾南投县仁爱乡翠峰,正模标本保存于国立台湾大学植物病理与微生物学系。
半小菇属是小菇科的一个属,于1938年由德国真菌学家洛夫·辛格描述发表。本属蕈类的子实体多呈白色,小而脆弱,表面常覆有粉被或软毛,且蕈伞上具有菌盖皮。其组织与担孢子的梅泽试剂检测结果均无淀粉样蛋白。本属蕈类多分布于草原与阔叶林中,在针叶林中则较少出现。截至2008年,本属共记录有约50种物种。2002年,一项大规模的分子种系发生学研究以核糖体大次单元的基因序列分析伞菌目中各类群的亲缘关系,发现半小菇属与小菇科其他属间的亲缘关系并不接近,不与其形成共同支序,而是与挂钟菌亲缘关系最近,两者组成一单系群。
乳牛肝菌科是牛肝菌目的一个科,包含牛肝菌状的乳牛肝菌属、假松露的截轴包菌属、以及单型的裸小牛肝菌属。2008年的统计显示本科有54种物种。本科原本还有两个属Gastrosuillus与Fuscoboletinus,已基于分子种系发生学的研究而被并入乳牛肝菌属中。分子证据也显示牛肝菌目中,乳牛肝菌科与须腹菌科、铆钉菇科、截轴包菌科等类群的亲缘关系较为接近,有研究将本科与这三科共同归属于乳牛肝菌亚目。
刘树蛙属是无尾目树蛙科的一个属,分布于越南北部的吉婆岛,以及中国华南的广东、广西、海南与香港。本属由过去的攀蛙属分出,是基于分子种系发生学建立的亲缘属,无法经由形态特征鉴定,包含六个物种。属名系纪念已故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家刘承钊。
奇块菌属是子囊菌门盘菌目块菌科的一个属,于1935年由意大利植物学家奥雷斯泰·马蒂罗洛发表描述,本属物种为块菌,特征为子囊中仅含有一枚子囊孢子,前后共有三个物种被发表,不过分子种系发生学研究显示本属是块菌属的同物异名,其下物种已改归入块菌属中,且子囊中仅含有一枚孢子的块菌可能并非单系群。
台芝属是担子菌门多孔菌目白肉迷孔菌科中的一个属,于2004年由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员吴声华等台湾学者基于分子种系发生学研究描述发表,其学名由“台湾”与“真菌”组成,包含牛樟芝与香杉芝两个物种,皆为台湾特有种。本属巨观形态与薄孔菌属和小薄孔属接近,但菌丝型态稍有差异,微观形态则有明显差异,且本属真菌可产生关节孢子与厚壁孢子,后两者则无。
异疱疹病毒科是疱疹病毒目的一个科,本科病毒以两生类或鱼类为宿主,现有4个属共12种病毒。分子种系发生学研究显示本科可分为两大演化支,其中一个类群以鲤科与鳗鲡科鱼类为宿主,另一个类群以北美鲶科、鲑科及鲟科鱼类以及蛙科动物为宿主。
羊肚菌属,是子囊菌门羊肚菌科的一个属,形态特征为子囊果的外表呈蜂窝状。本属最早于1794年由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描述发表,模式种为美味羊肚菌。本属物种的分类地位曾为学界长期争议的议题,近代分子种系发生学研究表明本属应有超过70种物种,包含黑羊肚菌类、黄羊肚菌类与变红羊肚菌类等三大类群,其中许多物种为地区的特有种,也有些为跨洲分布的物种。
松芝属是担子菌门多孔菌目灵芝科的一个属,于1905年由美国真菌学家威廉·阿方索·默里尔发表描述。本属过去为单型,其模式种松芝虽较少见,但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东非以外的热带地区。2012年,本属有另一物种吉仙松芝被发表描述,其样本采集自越南南部的吉仙国家公园。本属过去被许多学者认为是灵芝属的同物异名,不过近年的分子种系发生学研究结果支持其为一独立的演化支。
奇舟蛾属为舟蛾科的一个属,曾一度被视为金斑舟蛾属的一个亚属,直至2016年才基于分子种系发生学而回复为独立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