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 编辑
《切韵》是中国可见的最早的一本韵书,被称作“韵书之首”。现在已无法看到原貌,因此一般是指敦煌出土的人传抄的《切韵》和故宫博物院馆藏《刊谬补缺切韵》。后世的韵书,如唐《唐韵》和宋《广韵》,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1
相关
广韵》的全名是《大宋重修广韵》,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陈彭年等人奉诏,根据更早的《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成的一部韵书。这使得《广韵》成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由政府主修的韵书。《广韵》共5卷,每卷的韵目下面都有一些为某韵字加注“独用”,或与其它某韵相同字“同用”的字样。它也可以被看成是一部同韵字典。从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开始,及至孙愐的《唐韵》,韵字都加入注释,并且引文都有出处,于是韵书便同时具有字典的功能。《广韵》的名称本来就有增广隋唐韵书的意思,其韵数、小韵数、字数都较以前的韵书有增加。据《广韵》的卷首记载,共收字26194个,注解的文字191692个。明代邵光祖《切韵指掌图检例》说:“按《广韵》凡二万五千三百字,其中有切韵者三千八百九十文。”而根据最新的校对,应为3874个小韵,尽管其中有少数几个声韵地位重合。
王仁昫,字德温,唐朝音韵学家。隋朝陆法言作《切韵》多有缺误,唐朝有很多补正的人。当中,王仁昫著《刊谬补缺切韵》,对《切韵》加以刊误、增字、加注,分一百九十五韵,较《切韵》增“俨”、“酽”两韵,是研究《切韵》的重要资料。故宫博物院曾影印宋濂跋本较为完整。另有敦煌残卷与项元汴之跋本。
隋唐音系,以往多指切韵音,但《切韵》并非一时一地的音系代表。王力以陆德明《经典释文》和玄应《一切经音义》的反切考证隋唐音系,并认为玄应在书中提到的“正音”,即是当时的长安音。
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三十六字母的系统和《切韵》的声类体系相吻合,但忽略了《切韵》一些重要的声类。清朝的学者陈澧以缜密的研究找出了三十六字母的不足,提出了更完整的声类系统。
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三十六字母的系统和《切韵》的声类体系相吻合,但忽略了《切韵》一些重要的声类。清朝的学者陈澧以缜密的研究找出了三十六字母的不足,提出了更完整的声类系统。
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三十六字母的系统和《切韵》的声类体系相吻合,但忽略了《切韵》一些重要的声类。清朝的学者陈澧以缜密的研究找出了三十六字母的不足,提出了更完整的声类系统。
学者们长久以来都试图从文献证据中构拟上古汉语的音系。上古汉语自约公元前1200年开始有书面形式,不过汉字更多为字义服务,字音的证据更多是间接、不完全的。《诗经》是最古老的韵文总集,展示了一些当时押韵的字。一般使用的方法是,将这些共时证据与《切韵》等韵书记录的中古汉语进行历时比较,不过这并不利于音位分析。补充证据有其他汉藏语系语言的同源词和闽语读音、外语地名的早期音译、临近的苗瑶语系、台语支和吐火罗语族的早期借词等。
学者们长久以来都试图从文献证据中构拟上古汉语的音系。上古汉语自约公元前1200年开始有书面形式,不过汉字更多为字义服务,字音的证据更多是间接、不完全的。《诗经》是最古老的韵文总集,展示了一些当时押韵的字。一般使用的方法是,将这些共时证据与《切韵》等韵书记录的中古汉语进行历时比较,不过这并不利于音位分析。补充证据有其他汉藏语系语言的同源词和闽语读音、外语地名的早期音译、临近的苗瑶语系、台语支和吐火罗语族的早期借词等。
切韵音指《切韵》一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
切韵音指《切韵》一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