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将为元朝、明朝和清朝的一个军衔级别,又称为协镇;次于总兵,高于参将,相当于以前的副总兵。清太宗天聪八年,以梅勒章京称呼副将,后改称副都统。在清朝为从二品武官,一般是绿营军官,可以担任督标的中军,下辖的兵力称为“一协”,又漕运总督下亦设副将,掌理催护粮艘等事。
6
成大吉清咸丰时副将总兵官,隶属于湖北巡抚胡林翼部,驻军太湖;参与1861年5月20日与鲍超共领万余湘军攻击安庆外城集贤关一役,6月9日轰击消灭刘玱琳领太平军精锐4000人于赤冈岭,重创“英王”陈玉成部;9月5日凌晨湘军攻占安庆;1864年七月初八日僧格林沁令成大吉、清将张曜追攻马融和、张宗禹、陈得才于麻城白杲镇,破太平军之;乙卯,提督成大吉军溃于麻城。1864年4月,太平军陈得才、赖文光等大破副都统富森保等于湖北蕲水,成大吉突围而出,后以提督补湖南乾州协副将。
郭宏基为中国清朝武官官员。郭宏基于1752年奉旨接替马龙图,于台湾地区担任台湾北路协副将。而隶属台湾镇之下的此官职是台湾清治时期中的这阶段,台南以北之台湾中南部及北部的驻地最高武官将领。
参将或称参戎,为15世纪中国明朝首设的官制名称,分守一路的长官,或位主将城内协守的次官位,阶约为今高级将官,为职事官并非寄禄官无一定品秩。军阶为总兵官、副将、参将、游击官将军、佐击将军、坐营、号头、中军、千总及把总。
17世纪,清朝统治中国后,沿袭其官制,一般为绿营武官。
大墩乌日庄之役,戴潮春事件系列战役之一,发生于台湾清治时期同治元年农历三月初九日至十七日,淡水抚民同知秋曰觐与台湾北路协副将林得成率兵勇攻打在中区一带作乱的戴潮春以及其天地会从众,原助阵清军的林日成团练叛变,导致官兵溃败,秋曰觐阵亡、林得成则沦为俘虏。
福兰泰为中国清朝武官官员,本籍满洲。福兰泰于1788年奉旨接替陈邦光,于台湾地区担任台湾北路协副将。而隶属台湾镇之下的此官职是台湾清治时期中的这阶段,台南以北之台湾中南部及北部的驻地最高武官将领。1791年,他因诬拿平民,被降级调离台湾。
戴宪宗为中国清朝武官官员,本籍浙江。戴宪宗于1722年奉旨接替罗光干,于台湾地区担任澎湖水师协副将。而隶属台湾镇之下的此官职职等为正二品,是台湾清治时期的这阶段,扼守台湾海峡的重要武将,并统帅两标水营,数千名水师兵勇。
总兵,亦称大总戎,正式的名称为总兵官,为中国明清两朝的武官清朝官职表军阶名称,实施期间约为14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该名称于明朝为武职虚衔差遣,由勋爵兼任,公侯超品;相对文官虚衔为总督,为部堂官的差遣。清朝则通常为正二品;比叙今之军长。清朝绿营,军阶由高至低分别为提督总兵官、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官、都司、守备、千总及把总。
千总,明代嘉靖京军三大营职官,其上有总兵、大将、副将、参将、游击、佐击、坐营、号头官、中军官等官职。于清朝武官名而言,可以是从五品的守御所千总、正六品的门千总或营千总、也有可能是从六品的卫千总。
韩嘉谟为中国清朝武官官员。韩嘉谟于1855年奉旨接替邵连科,于台湾地区担任澎湖水师协副将。而隶属台湾镇之下的此官职职等为正二品,是台湾清治时期的这阶段,扼守台湾海峡的重要武将,并统帅两标水营,数千名水师兵勇。
台湾北路协设置于1733年,前身为台湾北路营,是台湾清治时期,掌管台湾台湾府城以北的军事机构。北路协隶属台湾镇管辖,官署设于彰化市,而主官为副将。因为清治初期,台湾于台湾府城以北,大多为平埔族势力范围之未开垦荒地,因为台湾北路协除了是台湾台南以北的最高军事单位,也象征了汉人开垦的势力范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