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宗教 编辑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印度的宗教多元,主要的宗教为印度教。发源于印度的知名宗教还有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等。
2
相关
苦行僧印度宗教盛行的修练方式,流行于婆罗门教、耆那教等。今日多指刻苦修道的各种宗教人士。汉语的“僧”,可以泛指各种宗教人士,并不一定是佛教僧人。
苦行印度宗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目的为获得神灵的祝福或得到解脱。通过各种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的修行,来达到目的。佛教中,佛陀在成佛之前曾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麦”,没有获得成就,且几乎饿亡,故佛教并不赞成苦行,而主张“行中道”,但佛教因人设教,也允许根机合适者修苦行,称为“头陀僧”;如藏密噶举派密勒日巴,在获得了法的真谛以后,来到了人迹罕至的山洞、山崖上苦行,以远离八风、五毒的干扰,获得了大成就。
在英属印度殖民地根据“印巴分治”理论分治后,印度政府坚持“多样性中的统一”的国族叙述,但不承认任何“族裔”分类;并没有一个像中国一样的“民族”具有政治和治理意义的统一范畴来划分组成国族的多元单位,根据印度语言的使用情况可将印度划分为10多个主要群体和30多个较小的族群,其中使用印地语的印度斯坦族占46.3%,泰卢固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泰米尔族占7.4%,还有其它族裔群体。印度人根据印度宗教划分,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等。
印度宗教中,解脱,意即“解放”,是印度宗教的重要神学与哲学概念,指生命个体能够脱离世间生死轮回及其带来的各种苦,印度教、耆那教与佛教皆继承了这个观念,但在理论上有不同的见解。印度教吠檀多派认为达到梵我境界即是解脱。佛教则认为依靠修行转生到天界并不能完全从轮回中解脱,必须依照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无漏学来修行,达到阿罗汉圣果或正等正觉佛陀的两种涅槃方可脱离轮回。具体的方做法有许多种,如印度教讲禅定、瑜伽、诵咒语等,佛教讲诵陀罗尼咒、念佛、禅定等,依各教派传承而定。
化身,外界惯称阿凡达,在印度宗教中,是有特殊能力者,为了某些目的,以异能变化自己的形象,而成为其他人、物,最普遍被认为和众神在地面上的肉体表现形式有关。梵文中,化身一词具有透过深思熟虑,并且由于特殊目的而从较高境界“下降”、“转世”的涵义。
薄伽梵,是印度宗教对崇敬对象的称号。在印度教,这称号用于敬称提婆及其化身,特别是用来尊称毗湿奴的化身黑天,以及湿婆的化身大黑天。在耆那教则用于尊称蒂尔丹嘉拉,特别是筏驮摩那。佛教用此称号尊称佛陀。
禁欲是一种生活型态,其特征通常是对若干俗世欢愉的禁绝,以达至宗教上及灵性上的目标。基督宗教及印度宗教的教导,涉及到“意志—身体”转化的过程,此过程乃透过对身、言、意方面的控制。
印度宗教概念,源于自祭祀仪式所得的神秘力量,指宇宙的超越本体和终极实在,现世相对来说则只是不真的现象。又如:梵心、梵志、梵门、梵事。
禁欲是一种生活型态,其特征通常是对若干俗世欢愉的禁绝,以达至宗教上及灵性上的目标。基督宗教及印度宗教的教导,涉及到“意志—身体”转化的过程,此过程乃透过对身、言、意方面的控制。
无畏印,或称施无畏印,是印度宗教中常见的一种手印,一般用来表示神圣力量的加护庇佑,使得众生感到信心、安全、无所畏怖。梵语abhaya意为“无畏”,来自否定前缀a-加上bhaya。其基本姿势为右手平举或抬起,手心朝外。无畏印用于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及锡克教等。在佛教中,施无畏印是五种印之一,另外四种为转法轮印、定印、证诚印及满愿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