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巡抚 编辑
台湾巡抚,光绪帝1885年台湾行省,1887年正式建省,巡抚为福建台湾省台湾西部台东直隶州的最高地方统治者。
3
相关
台湾省城是清朝时台湾建省后,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预定设在彰化县桥仔头的省城,负责管理台湾的中路,亦是行政区划调整后新台湾府的府治所在,也是台湾县的县治所在。但在邵友濂接任巡抚后令省城停工,并将省会正式移到台北城,于是此城之后仅为新的台湾府城,且直到乙未战争时仍处于未完工状态。台湾日治时期在1903年进行市区改正后省城建物几乎全毁,仅留下台湾省城大北门的城楼以及台湾省城儒考棚。
施九缎,台湾清治时期福建省台湾府彰化县人,绰号缎舍、猴仔缎、公道大王,因官吏“丈量土地”草率粗暴,在刘铭传台湾巡抚时发动民变,率众包围彰化县县城,人称施九缎事件,被加二品衔观察使林朝栋平定。
台湾道为1727年-1885年清朝台湾212年间的最高官衙之一,另外还有台湾府,而后者才是正式的清代行政区划。“道”,本是清代的“省”之派出机构,不算是正式地方行政区划,所以清代台湾前期,福建省管辖的台湾府,才算是清代台湾的正式行政区划。但清中后期,“道”的权力渐增,全清朝内地各省辖区的各“道”皆然,“道”逐渐成为介于清代的“省”与“府州”之间的新一层“准行政区划”,这不独台湾道为特例,然而台湾道也因此逐渐凌驾于台湾府之上,但同样都还是受福建省节制管辖。
台湾道前身为1684年—1727年的台厦道。1885年台湾建福建台湾省,但因为福建与台湾仍有相当密切的行政体系关系,因此台湾省的正式名称仍为“福建台湾省”。然而台湾建省后,台湾道的编制仍在,所以也曾造成淮军系的台湾巡抚刘铭传与湘军系的台湾道道员刘璈彼此不合,相互争权。
施九缎事件,台湾清治时期后期重大清代台湾民变列表事件之一,也是台湾建省以来规模最大的民变事件。事件起因为台湾巡抚刘铭传派淡水县知县李嘉棠前往彰化县丈量土地时的官民纠纷,当时士绅施九缎自称“公道大王”,率领民众包围县城示威,最后演变为暴动,全县陷入失序状态。之后由栋军主帅林朝栋指挥下,清军顺利平定事件,但该事件导致李嘉棠等大小官员被查办,刘铭传丈量工作也宣告失败,不久离职,台湾建省后的新政宣告结束。
督办台湾抚垦大臣为清代台湾建省后,主管台湾原住民与“番地”开垦的最高主官。而其目的则是为了贯彻“招抚生番、清除内患、垦殖番地、扩张疆域”之政策所设置,原则上也是台湾抚垦局之主管,由台湾巡抚兼任,副主管则为“帮办台湾抚垦大臣”。
台湾道为1727年-1885年清朝台湾212年间的最高官衙之一,另外还有台湾府,而后者才是正式的清代行政区划。“道”,本是清代的“省”之派出机构,不算是正式地方行政区划,所以清代台湾前期,福建省管辖的台湾府,才算是清代台湾的正式行政区划。但清中后期,“道”的权力渐增,全清朝内地各省辖区的各“道”皆然,“道”逐渐成为介于清代的“省”与“府州”之间的新一层“准行政区划”,这不独台湾道为特例,然而台湾道也因此逐渐凌驾于台湾府之上,但同样都还是受福建省节制管辖。
台湾道前身为1684年—1727年的台厦道。1885年台湾建福建台湾省,但因为福建与台湾仍有相当密切的行政体系关系,因此台湾省的正式名称仍为“福建台湾省”。然而台湾建省后,台湾道的编制仍在,所以也曾造成淮军系的台湾巡抚刘铭传与湘军系的台湾道道员刘璈彼此不合,相互争权。
台北大天后宫,又称清代台北府城大天后宫,是台湾一座由台湾巡抚刘铭传等官员建立于台北城的妈祖庙。该庙后在1912年台湾前后因受台风严重毁损及市区改正等缘故遭拆除,原址随后建立“故儿玉总督暨后藤民政长官纪念馆”,同时成为台北新公园的一部分。现在,其部分石造结构遗物仍散置于当地。
唐景崧,表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又号请缨客。清朝政治人物,广西省桂林府灌阳县人。同治年间以进士入翰林院,改吏部主事。中法战争期间,请缨南下越南,招抚黑旗军刘永福,且领军与法军激战有功,历升道员、布政使,署末代台湾巡抚。光绪二十一年台湾割让予大日本帝国后,曾出任短暂存在的台湾民主国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八天。
唐景崧,表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又号请缨客。清朝政治人物,广西省桂林府灌阳县人。同治年间以进士入翰林院,改吏部主事。中法战争期间,请缨南下越南,招抚黑旗军刘永福,且领军与法军激战有功,历升道员、布政使,署末代台湾巡抚。光绪二十一年台湾割让予大日本帝国后,曾出任短暂存在的台湾民主国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八天。
唐景崧,表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又号请缨客。清朝政治人物,广西省桂林府灌阳县人。同治年间以进士入翰林院,改吏部主事。中法战争期间,请缨南下越南,招抚黑旗军刘永福,且领军与法军激战有功,历升道员、布政使,署末代台湾巡抚。光绪二十一年台湾割让予大日本帝国后,曾出任短暂存在的台湾民主国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