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 编辑
《周礼》又称《周官》,先秦典籍不见征引,全书的定型是在战国时期,从书名来看应该是记载周代官制的书籍,但内容却与周代官制不符,可能是理想中的政治制度与百官职守。相传为周公所作。
8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十三经注疏指一套特定的儒家十三经注解,包括《周易注疏》、《尚书注疏》、《毛诗注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注疏》、《春秋左传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穀梁传注疏》、《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是由汉朝至唐一千多年中经学的总结性成果。各部注、疏成书最早者在西汉,最晚者在南宋。在明朝,十三部经书及其注疏首次一同刻板印刷,并获得帝王朝廷的肯定,从而使“十三经注疏”成熟、确立为一个整体性概念。
九州,古代中国的一种地理区划概念,传说为汉族先民夏后氏首领大禹所划分,故又称为禹迹。《尚书·禹贡》《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及《容成氏》等先秦典籍中均有“九州”区划的记载,但相互之间存有差异。九州概念的产生时间虽有争议,但产生于先秦己成为学界的共识。
神树,是指被赋予神灵性质的树,中国树神的原型为周礼中象征社神的社树,后来脱离社神而成为独立的崇拜对象,属于自然崇拜的一种,通常伴随着宗教行为,如将树围上红布、设神龛、香炉等,在华语圈统称大树公、树王公等,亦有以树名字尾加上“公”作为称呼,如台湾彰化县九龙大榕公、云林县万年庄茄苳公等。在华南、香港、澳门、台湾、琉球,榕树是很常见的神树。
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书的合称,是儒学的核心文献,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和《孟子》。“十三经”的整体性概念成熟于明朝,以万历十二年明神宗颁布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为完全确立的标志;是从汉武帝确立五经博士开始,学术潮流与政治权力不断调整儒家经书名目的共同成果,是儒家经书的最近一次结集。
团练是中国历史的地方民兵制度。孙鼎臣据《周礼》:“今之团练乡兵,其遗意也”,“无比闾族党则伍两卒旅为乌合之兵;无保甲则乡兵为乌合之民”。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原称为《礼》或《礼经》,内容记载着先秦的礼仪制度,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今文经《礼》17篇,传世至今。汉景帝时刘余毁孔子旧宅得古文经《礼》56篇,其中有17篇与今文经《礼》相同,余下39篇大多亡佚,属于逸《礼》。《仪礼》与《周礼》、《礼记》,并称“三礼”。
六谷是中国古代的六种主要谷物,最早见于《周礼》“膳夫”。《吕氏春秋》“审时篇”记载了禾、黍、稻、麻、菽、麦六种谷物。《三字经》中,将稻、粱、大豆、小麦、黍、稷并成为六谷,其中,小麦并非中国原生作物,粱和稷一般认为是指不同品种的小米。
大司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官职名。为国家最高军事长官。在《周礼》中,司马为职掌军事的官员。
成均馆大学,简称成大及SKKU,是韩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大学,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于1398年成立的朝鲜王朝最高学府成均馆。校名“成均”一词源于《周礼》:“成人才之未就,均风俗之不齐。”
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筒状物,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在玉器中,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以圆璧祭天,以方琮祭地,《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