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宗 编辑
法相宗,又名唯识宗、慈恩宗、中道宗,属于瑜伽行唯识学派,为汉传佛教宗派之一,由玄奘三藏法师印度传入中国,传承弥勒菩萨所创瑜伽行唯识学派的宗师依次为无著世亲陈那、护法、戒贤玄奘、窥基、慧沼智周。祖庭为陕西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慈恩寺与西明寺并为唐朝时学习唯识学的重要道场。日本法相宗的大本山为兴福寺药师寺
9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无明,又叫做无明支,佛教术语,名烦恼的别称,为明的相反词;为十二因缘之首位,一切苦之根本。因对法界不如实知见,所以造作颠倒的行为;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慧、愚痴。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之一,即称作痴。
智月,,公元六世纪印度佛教高僧,那烂陀寺住持护法的弟子,大乘佛教唯识宗十大论师之一,他以优雅的风度、超凡的见识、过人的智慧和敏捷的作风著称。著有《唯识三十论颂疏》。玄奘大师撰述的《成唯识论》中即载有他的观点。
法称,西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人物,相传为陈那的再传弟子。宣扬唯识宗与因明学。曾任那烂陀寺住持。二胜六庄严之一。
大乘庄严经论》,是古印度瑜伽行唯识学派的僧人无著所撰,唐朝https://zh.wikisource.org/wiki/佛学大辞典/波颇|s:佛学大辞典/波颇汉译。是唯识宗的“六经十一论”之一。现代另有经索达吉堪布比较藏文版本润饰文字的汉译本,另取汉译名称为《大乘经庄严论颂》:具足七大,称为大乘,以圆满所有大乘经藏之密意的五种无上义理而成为开显庄严,所以此论名谓“经庄严”,因为它以偈颂阐释,故谓“颂”。
玄昉,奈良时代僧人,俗姓阿刀氏,大和人。出家后从龙门寺义渊学唯识宗。717年遣唐使,从智周学法相宗。留学20年,受唐玄宗赐紫袈裟。735年归国,带回经纶5000余卷及佛像,以兴福寺为弘法中心。后受任僧正,入宫中内道场。与橘诸兄、吉备真备一起活跃于当时的政界。被尊为法相宗“第四传”。740年藤原广嗣在九州举兵,玄昉和吉备真备被指责。此叛乱迅速平息。745年被贬为筑紫观世音寺别当,不久卒于该地。
成唯识论》,中国唯识宗立宗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大乘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世亲的《唯识三十颂》为主线,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师以护法学说为主揉合印度十大论师的诠释编译而成,最能体现法相唯识学派的基本思想。
释普光,又号大乘光,唐朝比丘,汉传佛教俱舍宗、唯识宗高僧,为玄奘之上首弟子,被认为得其正传。
《大乘庄严经论》,是古印度瑜伽行唯识学派的僧人无著所撰,唐朝https://zh.wikisource.org/wiki/佛学大辞典/波颇|s:佛学大辞典/波颇汉译。是唯识宗的“六经十一论”之一。现代另有经索达吉堪布比较藏文版本润饰文字的汉译本,另取汉译名称为《大乘经庄严论颂》:具足七大,称为大乘,以圆满所有大乘经藏之密意的五种无上义理而成为开显庄严,所以此论名谓“经庄严”,因为它以偈颂阐释,故谓“颂”。
释普光,又号大乘光,唐朝比丘,汉传佛教俱舍宗、唯识宗高僧,为玄奘之上首弟子,被认为得其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