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利己主义也称理性自私,指的是认为一种行为只有使个人利益最大化才称之为理性的原则,这一观点是利己主义的应然形式,与心理利己主义和伦理利己主义相区别。该原则最早由俄国作家在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1863年的小说《怎么办?》中涉及,后被陀思妥耶夫斯基1864年《地下室手记》所批判,信奉该原则的有还美国知名作家艾茵·兰德。英国哲学家德里克·帕菲特在他1984年的作品《理由与人格》借用囚徒困境这一思维试验反驳了理性利己主义。
猎鹿赛局是一种描述安全与社会合作之间的冲突的博弈,又称保证型博弈、协调博弈、信任困境,由让-雅克·卢梭所描述,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在这一场景下,两名猎人一起去打猎,他们可以猎取鹿,也可以猎取野兔。鹿需要两个人合作才能获取,野兔一个人就可猎得,但猎鹿所得的收益大于猎野兔所得的收益。猎鹿赛局和囚徒困境最大区别之一,在于当双方都不合作时所获得的惩罚相对较小。
安全困境,为国际关系的一个名词,出自于德国学者约翰·赫兹于1951年的著作《政治现实主义与政治理想主义》中。由赛局中的囚徒困境发展而来。关于安全困境的文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其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道,正是“雅典力量的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斯巴达的恐惧使得战争无法避免”。主要内容在说明,当行为者双方在安全问题上彼此资讯不透明,互相不信任的情况下,对他者可能的行为做出最坏的评估,因此不断的透过增添军备和建立预防措施来维护国家安全,殊不知自己在他者的眼里,却形成最大的威胁,使他者的安全感被大幅降低,亦争相扩充军备,因此反而使自己处于更不安全的状态。
双输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指参与博弈的各方无论怎样都必然有所损失而且都不会得益。双输的情况多数都是不能被预防或避免的。强制被动及囚徒困境都可能引起双输。
以牙还牙是一个用于博弈论的重复囚徒困境非常有效的策略。这策略最先由数学家阿纳托·拉普伯特提出,并在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阿克塞尔罗有关囚徒困境的研究中击败其他方法,脱颖而出,成为解决囚徒困境的最佳策略。
在博弈论中,用餐者困境是一个多参与者的囚徒困境。设想的情景是有若干人出去吃饭,在点菜之前他们达成了一致:所有人平摊买单的钱。现在每个人要么点贵的菜肴,要么点便宜的菜肴。假设贵的菜肴比便宜的要好,但是如果一个人单独进食的话,不能保证为贵的菜肴多付的钱一定值得。每个人都这么推想:众人将会点便宜的菜肴,而由于点了更贵的菜肴而额外加的钱将被众人摊分,所以额外加的钱是很少的,而菜肴的味道却会有较大的改善,因而多花这点钱是划算的。每个人都这样推想,最后的结果是他们都花钱点了更贵的菜肴,而原本他们认为点便宜的菜肴要比点贵的对每个人都要好些。
猎鹿赛局是一种描述安全与社会合作之间的冲突的博弈,又称保证型博弈、协调博弈、信任困境,由让-雅克·卢梭所描述,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在这一场景下,两名猎人一起去打猎,他们可以猎取鹿,也可以猎取野兔。鹿需要两个人合作才能获取,野兔一个人就可猎得,但猎鹿所得的收益大于猎野兔所得的收益。猎鹿赛局和囚徒困境最大区别之一,在于当双方都不合作时所获得的惩罚相对较小。
在博弈论中,如果博弈的收益只依赖于选手所选择的策略而不依赖于进行博弈的选手,那么这类博弈就被称为对称博弈。对称博弈存在着不同的种类。例如,在囚徒困境的博弈中,囚徒都选择认罪的结果为都判刑5年,都选择不认罪的结果为都判刑1年,一个选择认罪一个不认罪的结果分别为判刑10年与释放。在这个博弈中,囚徒最终判刑的年数只要他选择认罪与否有关,而与他的身份无关,这就是一个对称博弈。用表格表示如下。
双输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指参与博弈的各方无论怎样都必然有所损失而且都不会得益。双输的情况多数都是不能被预防或避免的。强制被动及囚徒困境都可能引起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