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 编辑
地表或地面指地球表面,总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覆盖了地球约71%-72%的表面积,陆地则是地球表面未淹没在海洋下的区域,总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千米。
9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低平火山口,音译为玛珥湖,是由岩浆和水相互作用发生爆炸而形成。在地表下形成了深切到围岩的圆形火山口,并被一个低矮的碎屑环包围。常常会积水而形成火山湖。其语源为拉丁文的,即“海”。
地球地壳是指地球地表至莫霍界面之间一个主要由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构成的薄壳,是岩石圈组成的一部分,平均厚度17公里,地壳下面的是地幔,上地幔大部分由橄榄石构成。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线被称为莫氏不连续面。地壳的质量只占全地球0.2%,按结构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大陆地壳有硅酸铝层和硅酸镁层双层结构,而海洋地壳只有硅酸镁层单层结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有33公里,海洋地壳平均厚度只有10公里。
海水入侵亦称盐水入侵,俗称海水倒灌,是指海水经地表到达陆地的水文现象,普遍出现于沿海低漥地区。其成因主要是与地层下陷与潮汐有关。台风季节或豪雨时亦很容易引发海水倒灌。
岩浆是熔化的岩石,通常位于地表之下的岩浆房中。岩浆是一种复杂的高温硅酸盐溶液,是各种火成岩的前身,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而成的。岩浆可以侵入邻近的地壳岩石或是冒出地表
自由震荡,又称为地球自由震荡,是一种地震学上用驻波概念来解释地震波的方式。有别于传统的地震学把地震波以行进波表示法来处理,自由震荡的特点是能够简洁的解释超低频或超长波地震发生时的地球震动情况。自由震荡方法倾向以视地球为一整体的方式解释地震,而非是从地表的角度解释地震波。历史上第一次对地球自由振荡的观测是在1960年智利大地震期间完成的,现行的理论则在1980年代后期得到提出。自由振荡能量的大小与震源的破裂方式、破裂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地震后的自由振荡信号可用于推断地震度量和检验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事实上,地球自由震荡是目前唯一可对震源机制解进行总体检验和推测的地震学方法。
雨淞,是冰冻的雨或毛毛雨撞击表面时产生的光滑,透明且均匀的冰层。它的外观类似于清除由过冷水滴形成的冰。在冬季的温带气候中,当高空中的降水形成并在地表降到低于冰点的温度时,这是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
海水入侵亦称盐水入侵,俗称海水倒灌,是指海水经地表到达陆地的水文现象,普遍出现于沿海低漥地区。其成因主要是与地层下陷与潮汐有关。台风季节或豪雨时亦很容易引发海水倒灌。
地平说是一种古老的世界观,地平说与地圆说相对,认为地表是平面,而不是一个巨大的球面。这种观点是绝大多数民族古代长期持有的观点,包括古希腊前的希腊文明,希腊化时代前的中东,笈多王朝前的古印度和17世纪前的中国。
测量学是一门以地球形状、大小以及地表上各物体的几何形状与空间位置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利用适当方法和仪器对空间中的物体进行搜集、分析、加值、整合、管理等方法,让人理解其空间上的关系,以利规划与利用。
水土流失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是指地球的表面不断受到风、水、冰融等外力的磨损,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