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性洄游 编辑
昼夜垂直迁移,又称作垂直性洄游、垂直迁移。是生活许多海洋生物湖泊生物使用的一种迁移模式。主要指生物在夜间向上移动到海洋的最上层并在白天返回海洋中层带的底部或湖泊底层。 它出现在许多物种上,例如甲壳类软体动物、 和辐鳍鱼,就生物量而言,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迁移。各式各样的刺激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中光强度的变化是最明显的反应,尽管有证据表明,生理时钟也是一种潜在的刺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常见的是为了获取食物和躲避掠食者。虽然这种大规模迁徙通常在夜间进行,动物在夜幕降临时从深处上升并在日出时下降,但可以根据触发它的刺激来改变发生的时间。一些不寻常的事件也会造成垂直迁移,例如北极地区永昼期间出现日食现象则可能会突然发生垂直迁移。
1
相关
鳀状棱鲱为辐鳍鱼纲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里海海域,体长可达16.5公分,栖息在沿岸咸水域,成群活动,在不同季节时会进行垂直性洄游,可作为食用鱼。
鲁迪穆氏暗光鱼为辐鳍鱼纲巨口鱼目褶胸鱼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东南太平洋的Nasca海脊海域,栖息深度可达240米,体长可达5.9公分,为深海鱼类,会进行垂直性洄游
澳洲无须鳕,为辐鳍鱼纲鳕形目无须鳕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南半球海域,为深海鱼类,深度28-1000米,体长可达155公分,栖息在大陆棚底层水域,会进行垂直性洄游,以头足类、鱼类、片脚类等为食,生活习性不明,可做为食用鱼。
皇穆氏暗光鱼为辐鳍鱼纲巨口鱼目褶胸鱼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夏威夷群岛海域,栖息深度可达400米,体长可达5.1公分,为深海鱼类,会进行垂直性洄游,属肉食性,以甲壳类及小鱼等为食。
异海鲂为辐鳍鱼纲海鲂目高的鲷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全球三大洋海域,属深海鱼类,栖息深度800-1200米,成鱼体黑色,稚鱼体银色,背部绿色,并带有灰色条纹,背鳍硬棘5-8枚,背鳍软条28-33枚,臀鳍硬棘2-3枚,臀鳍软条26-31枚,体长可达42.5公分,栖息在大陆坡,会进行垂直性洄游,属肉食性,以虾子、端脚类等为食,可作为食用鱼。
爪哇穆氏暗光鱼为辐鳍鱼纲巨口鱼目褶胸鱼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东印度洋的印尼及中西太平洋的珊瑚海北部海域,栖息深度50-400米,体长可达4.4公分,为深海鱼类,会进行垂直性洄游,属肉食性,以甲壳类及小鱼等为食。
无刺烛光鱼为辐鳍鱼纲巨口鱼目褶胸鱼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东南太平洋区的智利海域,为深海鱼类,栖息深度可达575米,会进行垂直性洄游,体长可达6.3公分。
松原烛光鱼为辐鳍鱼纲巨口鱼目褶胸鱼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日本、菲律宾、千岛群岛等海域,为深海鱼类,栖息深度20-500米,会进行垂直性洄游,体长可达9.7公分。
东非穆氏暗光鱼为辐鳍鱼纲巨口鱼目褶胸鱼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西印度洋海域,栖息深度可达100米,体长可达3.2公分,为深海鱼类,会进行垂直性洄游,属肉食性,以甲壳类及小鱼等为食。
澳洲穆氏暗光鱼为辐鳍鱼纲巨口鱼目褶胸鱼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西南太平洋区的澳洲及新西兰海域,体长可达5公分,为深海鱼类,会进行垂直性洄游,属肉食性,以甲壳类及小鱼等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