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令 编辑
太史,是中国历史官名。
1
相关
随清娱,正史中不见,野史中有记载为汉太史令司马迁的侍妾。年十七归司马迁,随其游历名山。司马迁被召入京师时,留清娱于华阴同州。后司马迁陷腐刑,发愤著书,未几病卒于长安。随清娱听闻后,悲伤过度而死,被州人葬在了某亭下。数百年后,唐代褚遂良任同州刺史,得清娱托梦,醒后便为她立碑撰写墓志。
司天台是中国古代唐朝时的官署名称,掌管着观测记录天象、制定颁布历法等职能。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类似的官署机构,但是它们的名称不太一样,比如历史上曾称为太史令,到隋朝时改称为太史监,唐初被称为太史局,以后的名称也被改动多次,有秘书阁局﹑浑天监﹑浑仪监﹑太史监等名。到唐肃宗乾元元年改为司天台。
司马迁,字子长,龙门镇人,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被后世尊称为史圣,又因曾任太史令,故自称太史公。
史记》,最早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任职太史令的司马迁编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二千五百年的中国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全书包括本纪12卷、世家30卷、列传70卷、表10卷、书8卷,共130卷,52万6500余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佚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为现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刻三家注史记。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东汉士大夫、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科学家、发明家及文学家,官至太史令、侍中、尚书。张衡一生成就不凡,曾制作以水力推动的浑天仪、发明能够探测震源方向的地动仪和指南车、发现日食及月食的原因、绘制记录2,500颗星体的星图、计算圆周率准确至小数点后一个位、解释和确立浑天说的宇宙论;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二京赋》及《归田赋》等辞赋名篇,拓展了汉赋的文体与题材,被列为“汉赋四大家”之一。他开创了七言古诗的诗歌体裁,对中华文化有巨大贡献。
佟姓,中国百家姓之一。据考证佟姓始于3700年前的夏朝,夏朝末代君主夏桀时有一位太史名终古,传说即为佟姓的祖先。根据《路史》记载,夏朝太史令终古进谏于桀,桀反而很不耐烦,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就投奔了商汤。其子孙去丝为冬姓,且又加人旁为佟姓。后代称为佟氏。
丁孚,孙吴中期官员,后来任太史令一职。
《史记》,最早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任职太史令的司马迁编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二千五百年的中国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全书包括本纪12卷、世家30卷、列传70卷、表10卷、书8卷,共130卷,52万6500余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佚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为现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刻三家注史记。
《史记》,最早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任职太史令的司马迁编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二千五百年的中国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全书包括本纪12卷、世家30卷、列传70卷、表10卷、书8卷,共130卷,52万6500余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佚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为现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刻三家注史记。
姓,中国百家姓之一。据考证佟姓始于3700年前的夏朝,夏朝末代君主夏桀时有一位太史名终古,传说即为佟姓的祖先。根据《路史》记载,夏朝太史令终古进谏于桀,桀反而很不耐烦,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就投奔了商汤。其子孙去丝为冬姓,且又加人旁为佟姓。后代称为佟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