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小天体 编辑
太阳系小天体是国际天文联会在2006年行星定义太阳系内的行星矮行星时,产生的新天体分类项目。
8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小行星为微型行星的一种。以太阳系而言,小行星属于太阳系小天体,和行星一样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广义的小行星大小介于流星体和矮行星之间,直径可从数米至1,000公里不等,包括在这个尺寸下太阳系里非彗星的所有小天体。但大部分的小行星都分布于内太阳系,加上外太阳系小天体的物理特性和内太阳系小天体有所差异,因此“小行星”一词更常被用于专指内太阳系非彗星的小天体。
微型行星是直接轨道著太阳的天体,但它们暨不是主要的行星,也不是原本所谓的彗星。微型行星可以是矮行星、小行星、特洛伊天体、半人马小行星、古柏带天体、和其它的海王星外天体。第一颗微型天体是在1801年发现的谷神星。在小行星中心已经存有轨道资料的天体超过570,000颗。“微型行星”这个名词从19世纪就被用来描述这些天体。planetoid这个名词也曾经被使用过,特别是针对较大的天体,像是从2006年起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称为矮行星的天体。在历史上,“小行星”、“微型行星”和planetoid或多或少的被视为同义词。但因为在木星,尤其是海王星轨道之外也发现了许多的小天体,而使问题变得复杂,因为这些天体不适合全部都归类为小行星。此外,曾经被观察到释气的小行星可能会得到也是彗星的双重分类。在2006年之前,国际天文联合会使用“minor planet”做为正式的用语,但是2006年行星重定义中,对太阳系的天体重新做了分类,将小行星和彗星重新归类为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如果自身的重力足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 - 形状近似球体的椭球体 - 的小行星重新分类为矮行星。而除了行星和矮行星,其他所有环绕着太阳运转的天体,包括彗星,正式的分类名称通通都是太阳系小天体。国际天文联合会的态度是:“小行星这个名词依然可以使用,但是使用太阳系小天体 这个名词会更恰当”。然而,为了编号和命名的目的,仍然遵循传统区分出小行星和彗星。在我们的太阳系,土卫一似乎是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最小天体,智神星则可能是未达到的最大天体。国际天文联合会目前已宣告了五颗矮行星:谷神星、冥王星、鸟神星、小行星136108和阋神星。
1996 PW是有着长周期彗星的轨道,但在被发现的时候没有显示彗星活动迹象的太阳系小天体 。模拟显示,它最有可能是来自欧特云的天体,其概率与最早是散布在欧特云中岩石体的熄火彗星相当。1996 PW的发现,促使理论研究显示有大约1~2%的欧特云天体是岩石。
近地天体是任何其轨道使它能接近地球的太阳系小天体。按照惯例,一个太阳系的天体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小于1.3天文单位,就是近地天体。如果近地天体的轨道与地球轨道交叉,且该天体的直径大于140,则该天体就被视为 潜在威胁天体 。 绝大多数已知的潜在威胁天体和近地天体是小行星,只有一小部分是彗星 。
活跃小行星是有着小行星般的轨道,是会呈现出彗星的视觉特征,但有着小行星轨道的太阳系小天体。也就是说,它们显示出彗发、彗尾或其它质量损失的视觉特征,但它们的轨道仍在木星的轨道内。这些天体在2006年被天文学家大卫·朱维特和Henry Hsieh命名为主带彗星。但这个名字意味着它们的组成必然像彗星一样冰冷,也只存在于小行星带;然而,随着活跃小行星数量的增长,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太阳系天体列表收录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太阳,及所有的行星和矮行星,还有较具代表性的太阳系小天体和1890年代以前发现的卫星。依据现在的行星定义,环绕太阳的天体可分为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而环绕它们的天体皆称作卫星。小行星和彗星是由国际小行星中心规范并给予临时和永久编号的天体,它们几乎都属于太阳系小天体,只有少部分的小行星同时是矮行星。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在行星定义中皆没有规范明确的上限和下限,但以现有的观测技术表明未来不太可能再发现新的行星,而太阳系小天体中部分小行星在未来矮行星候选者列表后可能被归类为矮行星。
星,俗称扫把星,是由冰构成的太阳系小天体。当其朝向太阳接近时,会被加热并且开始释气,展示出可见的大气层,也就是彗发,有时也会有彗尾。这些现象是由太阳辐射和太阳风共同对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松散的冰、尘埃、和小岩石构成的,大小从P/2007 R5的数百米至海尔博普彗星的数十公里不等,彗尾可能延伸长达一天文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