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尺谱 编辑
工尺谱是汉字文化圈特有的记谱法,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后传至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琉球等使用汉字的地区,属于文字谱的一种。今天只有传统戏曲伶人和学习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4
相关
音乐记谱法是一种以印刷或手写制作,用符号来记录音乐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发展了不同的记谱方法,除了现今常见音乐的五线谱和简谱外,在传统音乐中还有工尺谱,以及古琴特有的减字谱。这些记谱法各有其特色,有些虽然对乐曲中的装饰音、力度变化都做了标记,但其实只是供初学者作为参考,有些则是看似有较多自由度,但其隐藏在乐谱之外的规范反而更加严格。早期的乐谱主要以纸张抄写,现在则有计算机程序可以制作乐谱。
敦煌乐谱》,又称《敦煌曲谱》或《敦煌琵琶谱》,是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一组琵琶乐谱,属于工尺谱的一种,抄写日期为晚唐至五代。记谱法使用的音乐符号有23个,类似汉字部首、注音符号或日语片假名,成为今人无法识别的“天书”。
音乐记谱法是一种以印刷或手写制作,用符号来记录音乐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发展了不同的记谱方法,除了现今常见音乐的五线谱和简谱外,在传统音乐中还有工尺谱,以及古琴特有的减字谱。这些记谱法各有其特色,有些虽然对乐曲中的装饰音、力度变化都做了标记,但其实只是供初学者作为参考,有些则是看似有较多自由度,但其隐藏在乐谱之外的规范反而更加严格。早期的乐谱主要以纸张抄写,现在则有计算机程序可以制作乐谱。
音乐记谱法是一种以印刷或手写制作,用符号来记录音乐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发展了不同的记谱方法,除了现今常见音乐的五线谱和简谱外,在传统音乐中还有工尺谱,以及古琴特有的减字谱。这些记谱法各有其特色,有些虽然对乐曲中的装饰音、力度变化都做了标记,但其实只是供初学者作为参考,有些则是看似有较多自由度,但其隐藏在乐谱之外的规范反而更加严格。早期的乐谱主要以纸张抄写,现在则有计算机程序可以制作乐谱。
闽派古琴,亦称浦城派或浦城闽派,由福建浦城祝凤喈所创,祝凤喈曾评注《春草堂琴谱》,于1855年3月刊行《与古斋琴谱》4卷,首以工尺谱入谱,然后广纳门人,闽派古琴体系逐渐形成。祝凤喈传许渔樵、张鹤,张鹤于1864年,经祝凤喈删订后刊行《琴学入门》2卷,收琴曲20首。
音乐记谱法是一种以印刷或手写制作,用符号来记录音乐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发展了不同的记谱方法,除了现今常见音乐的五线谱和简谱外,在传统音乐中还有工尺谱,以及古琴特有的减字谱。这些记谱法各有其特色,有些虽然对乐曲中的装饰音、力度变化都做了标记,但其实只是供初学者作为参考,有些则是看似有较多自由度,但其隐藏在乐谱之外的规范反而更加严格。早期的乐谱主要以纸张抄写,现在则有计算机程序可以制作乐谱。
音乐记谱法是一种以印刷或手写制作,用符号来记录音乐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发展了不同的记谱方法,除了现今常见音乐的五线谱和简谱外,在传统音乐中还有工尺谱,以及古琴特有的减字谱。这些记谱法各有其特色,有些虽然对乐曲中的装饰音、力度变化都做了标记,但其实只是供初学者作为参考,有些则是看似有较多自由度,但其隐藏在乐谱之外的规范反而更加严格。早期的乐谱主要以纸张抄写,现在则有计算机程序可以制作乐谱。
纳西古乐包括三部分:“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由于其有一套严格的传承方式,必须以师带徒或以父带子相传,历史悠久,古朴典雅,用背诵工尺谱口传心授,所以一直流存至今。是中国最重要的的大型古典管弦乐之一。目前只有许多高寿的老艺人会演奏,应用十面云锣、芦管和曲颈琵琶等许多已经在中国失传的古老民族乐器,正在进行传承抢救。其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高寿艺人,共同被誉为稀世“三宝”。1962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云南省歌舞团及丽江地县音乐工作者发掘整理了总谱,被称为“活的音乐化石”。
瀛洲古调》琵琶谱。崇明岛古称瀛洲,《瀛洲古调》指流传于崇明的古曲。最早见于明朝的《文板十二曲》抄本,可能随着逃避太平天国战乱而流传至崇明一带。1916年由沈肇州编成并由江苏省教育厅出版,共45曲;1936年,沈肇州的学生徐立孙将之编成三卷:以沈肇州口授《通论》为上卷,《音乐初津》为中卷,《瀛州古调》为下卷,合称《瀛洲古调》或《梅庵琵琶谱》;1941年,曹安和据刘天华所授当中12首译成工尺谱和五线谱出版,名为《文板十二曲》。
闽派古琴,亦称浦城派或浦城闽派,由福建浦城祝凤喈所创,祝凤喈曾评注《春草堂琴谱》,于1855年3月刊行《与古斋琴谱》4卷,首以工尺谱入谱,然后广纳门人,闽派古琴体系逐渐形成。祝凤喈传许渔樵、张鹤,张鹤于1864年,经祝凤喈删订后刊行《琴学入门》2卷,收琴曲2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