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奴法典 编辑
《摩奴法论》是婆罗门教伦理规范的一部法论,托名由婆罗门教里的印度人种始祖摩奴所撰,实际写成年代不详,现今学者相信大约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本书分十二章,内容涉及礼仪、习俗、教育、道德、法律、宗教、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等,构建出以四大种姓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模式。本法论出现后,长期成为印度教的法制权威,至近现代仍具有影响力,并被视为研究印度社会的基本文献。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瓦尔那是印度教经典中解释种姓制度的概念,其内涵主要见于《摩奴法典》与《瞿昙法经》等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在该制度中主要指四种不同的阶层,经典中根据一些原则区分四种阶层,并明确规范彼此的义务与权利。
瓦尔那是印度教经典中解释种姓制度的概念,其内涵主要见于《摩奴法典》与《瞿昙法经》等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在该制度中主要指四种不同的阶层,经典中根据一些原则区分四种阶层,并明确规范彼此的义务与权利。
在种姓制度中,杂种姓是指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摩奴法典》第十卷专门论述了杂种姓的形成和地位。一般来说,杂种姓的地位由两个因素决定:种姓差距和种姓顺序。其中,“种姓顺序”是指男方的种姓相对女方而言,男方高于女方称为“正序”,低于女方称为“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