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尼斯堡号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四艘柯尼斯堡级小巡洋舰的首舰,以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命名。它由基尔的帝国船厂承建,于1905年1月开始龙骨架设、同年12月新船下水、至1906年6月投入舰队使用。其主舰炮包括有十门105毫米40倍径速射炮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4.1节。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又名提尔比茨号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战争海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建造的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的第二艘舰,它以原德意志帝国海军的缔造者、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铁必制命名。该舰于1936年11月在威廉港的战争海军造船厂船厂进行龙骨架设,并于两年半后新船下水。全部工程是在1941年2月完成,并随即投入德国舰队服役。如同其姊妹舰俾斯麦号战舰一样,提尔皮茨号的主炮装备有分布在四座双联装炮塔中的380毫米SK C/34型舰炮 。经过一系列的战时修改,提尔皮茨号比俾斯麦号还要重2000公吨,这使它成为了欧洲海军有史以来所建造的最重型战列舰。
拿骚号战列舰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为回应英国战列舰无畏号战舰的新船下水而建造的德国第一艘无畏舰,得名于拿骚公国。它于1907年7月22日在威廉港的帝国船厂开始龙骨架设,并在不到一年后的1908年3月7日下水,较无畏号晚了约25个月。它也是拿骚级战列舰四艘战列舰中的首舰,其姊妹舰还包括波森号战列舰、莱茵兰号战列舰和威斯特法伦号战列舰。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战争海军建造的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主导舰,它以德意志统一时的首任德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命名。该舰于1936年7月在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进行龙骨架设,1939年2月新船下水。全部工程是在1940年8月完成,并随即投入德国舰队服役。俾斯麦号及其姊妹舰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是德国曾经建造的最大型战列舰,也是由欧洲国家所建造的最大型战列舰之二。
维多利亚·路易丝级防护巡洋舰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建造的最后一个防护巡洋舰船级。该船级由首舰维多利亚·路易丝号防护巡洋舰、赫塔号防护巡洋舰、弗蕾亚号防护巡洋舰、菲内塔号防护巡洋舰和末舰汉萨号防护巡洋舰所共同组成。它们的设计引入了飞剪式帆船和撞角式舰艏的结合,以及后来的德国装甲巡洋舰的典型特征。这些舰只于1895至1896年架设龙骨,1897至1898年新船下水,并于一年后投入舰队使用。
德累斯顿级小巡洋舰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20世纪初所建造的两艘小巡洋舰的船级。它由首舰德累斯顿号小巡洋舰和埃姆登号小巡洋舰所共同组成。两艘舰均于1906年开始龙骨架设;德累斯顿号在1907年新船下水,埃姆登号于1908年紧随其后。它们分别于1908年和1909年投入舰队使用。这些舰只的设计是在前身柯尼斯堡级小巡洋舰的基础上作出了渐进式改良,有稍大的体积和更快的航速,但装备有相同的十门105毫米40倍径速射炮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而作为对新式涡轮技术进行持续试验的一部分,德累斯顿号和埃姆登号分别由蒸汽轮机和蒸汽机提供动力。
韦尔特号战列舰是德意志帝国建造的首个远洋战列舰船级——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的第二艘,是为纪念1870年普法战争中的韦尔特战役胜利而命名。其姊妹舰还包括有勃兰登堡号战列舰、魏森堡号战列舰和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舰只于1890年5月在基尔的弗里德里希·克虏伯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始龙骨架设,1892年8月6日新船下水,并至1893年10月31日投入舰队使用。韦尔特号及其三艘姊妹舰是当时仅有的装备有六门大口径重炮的战列舰,而非其它海军常用的双炮塔四门炮配置。
黑森号战列舰为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不伦瑞克级战列舰前无畏舰战列舰的第三艘,以当时的黑森大公国命名。它于1902年开始进行龙骨架设,翌年新船下水,并于1905年投入舰队服役。其姊妹舰还包括有不伦瑞克号战列舰、艾尔萨斯号战列舰、普鲁士号战列舰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与世纪之交建造的所有其它前无畏舰一样,黑森号随着无畏号战舰于1906年下水而迅速被淘汰,因此,它在德国舰队中的运用十分有限。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战争海军建造的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主导舰,它以德意志统一时的首任德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命名。该舰于1936年7月在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进行龙骨架设,1939年2月新船下水。全部工程是在1940年8月完成,并随即投入德国舰队服役。俾斯麦号及其姊妹舰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是德国曾经建造的最大型战列舰,也是由欧洲国家所建造的最大型战列舰之二。
德皇卡尔大帝号战列舰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建于20世纪之交的一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前无畏战列舰。它由汉堡的布洛姆-福斯承建,于1898年9月开始进行龙骨架设,1899年10月新船下水。因受到船厂罢工和意外触礁的影响,舰只推迟至1902年2月才完工;从而成为最后一艘入役的同级舰。其主舰炮为安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的四门240毫米40倍径速射炮,最高速度为17.5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