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 编辑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周室在周平王东迁后实力大减, 没有足够的威望号令诸侯,因而形成春秋初期之局面。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春秋霸政形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当时齐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的思想,因此周天子于表面上仍获尊重。春秋时期因孔子修订的《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东周立国,平王东迁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或四十四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2
相关
鲁僖公,《史记》作鲁公,姬姓,名申,为春秋时期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十八任君主。他为鲁庄公庶子,承袭鲁闵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3年。在位期间执政为季友、臧文仲、公孙兹、孟穆伯、公子买、东门襄仲。
太宰是中国古代官职,在不同的朝代职责和地位不同。“宰”作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责任是总管王家事务。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领。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其中六种典籍是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见当时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但后来由于王室的衰落,太宰这个官职的重要性在春秋时期下降了许多,以致于被排除在三公之外。参见周朝官制。
会稽郡,中国古郡名。秦朝置,郡治在吴县,辖春秋时期时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故地。西汉初曾为韩信楚国、刘贾荆国、刘濞吴国领地。七国之乱后复置会稽郡。西汉末年,会稽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区,是当时辖境最为广阔的一郡。隶属于扬州。东汉中期,分会稽郡钱塘江以北诸县置吴郡。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县,领十五县。三国孙吴时分会稽郡置临海郡、建安郡、东阳郡。西晋至南朝末年,会稽郡仅辖今绍兴、宁波一带。隋文帝灭陈朝,废会稽郡,置吴州。隋炀帝改吴州为越州,后又改为会稽郡。唐朝初置越州,唐玄宗改越州为会稽郡,唐肃宗时复为越州。
永济渠,又称卫运河,与卫河、南运河古代统称卫河。因源出春秋时期卫国而得名,卫运河曾称清河,也叫清水。是隋唐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自沁水南达于卫河,又东北至涿郡,近一千九百里,属海河水系,是冀鲁两省的边界河道。上源漳河、卫河,两河于馆陶县徐万仓汇流后称卫运河。俗谓漳卫运河,流经河北省馆陶县、临西县、清河县、故城县,山东省冠县、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平原县等9县,至四女寺枢纽,是一条防洪、灌溉、航运综合利用的河道。卫运河长156.6公里,其中在邯郸境内河长40.5公里,流域面积为55平方公里,是河北省中南部最大的行洪河道。历史上曾与上游卫河、下游南运河统称卫河,清代将临清至天津段称南运河,临清以上称卫河。1958年,四女寺枢纽建成后,将徐万仓以上称卫河,徐万仓至四女寺段专称卫运河,四女寺至天津段称南运河。
卧薪尝胆,出自《史记·卷041》,是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君主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中国统一,属于国家统一诉求的一种,构建统一的华人国家,实现大一统的主张。这里的中国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国,然而对于中国的范围、统一的方式等,在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则有不同的见解。中国统一始于秦灭六国,秦国用15年的时间先后消灭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田齐六国,结束中国自春秋时期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此后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王朝也曾实现了中国统一。历史上中国政权的统一,多数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政权。
公子展春秋时期鲁国的公子,父亲鲁孝公。
会稽郡,中国古郡名。秦朝置,郡治在吴县,辖春秋时期时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故地。西汉初曾为韩信楚国、刘贾荆国、刘濞吴国领地。七国之乱后复置会稽郡。西汉末年,会稽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区,是当时辖境最为广阔的一郡。隶属于扬州。东汉中期,分会稽郡钱塘江以北诸县置吴郡。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县,领十五县。三国孙吴时分会稽郡置临海郡、建安郡、东阳郡。西晋至南朝末年,会稽郡仅辖今绍兴、宁波一带。隋文帝灭陈朝,废会稽郡,置吴州。隋炀帝改吴州为越州,后又改为会稽郡。唐朝初置越州,唐玄宗改越州为会稽郡,唐肃宗时复为越州。
吴越春秋》是东汉时期的著作,为稗官杂记体之别史。东汉赵晔撰,唐皇甫遵删定,共有十卷。叙述春秋时期吴、越二国之间的战事。文辞丰蔚富饶,颇似小说家言。在四库全书中为史部记载类。
栾书,姬姓,栾氏,谥号武,人称栾武子,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活跃于晋景公、晋厉公时期。祖父为栾枝,父亲为栾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