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 编辑
有情或有情众生,乃为佛教术语,音译为萨埵、萨多波,旧译为众生,或称为含识,即一切有心识、有感情、有见闻觉知之生命体。相对于有情,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则称为非情或无情。梵语“sattva”亦带有“存有”、“存在”、“生者”、“真者”、“实者”之义。众生 众多生死的意思
2
相关
爱,或译欲、欲、爱欲、贪爱、渴爱等等,字面意思是渴,十二因缘之一。因为得到某种感受,对于外境产生需要、不放弃的念头,欲能够得到,这是所有有情都会产生的基本冲动。
四生,佛教术语,指世间有情众生的四种生的方式,即胎生、卵生、湿生和化生。“四生”、“四生众类”两词可用于泛指一切有情众生。
有,佛教术语,为十二因缘之一,意指有情存在于三界当中之状态。说一切有部将其分成四个相续阶段,称为四有。
不伤害,又译不杀、不杀生、不害,原意是指对一切有情不加以伤害,为非暴力之意。源自古印度宗教,由印度教、耆那教及佛教承袭下来。佛教的五戒中,以不加害跟其人有因缘者为首。
四有,佛教术语,由说一切有部论师提出,是本有、死有、中有、生有等的合称,为有情众生生命有的四个阶段。
愿,音译钵罗尼陀那,也称誓愿、大愿,佛教术语,大乘佛教中菩萨道波罗密之一;义为得菩提智慧后,发下的救济有情的殊胜之愿。菩萨共同所发之大愿称为“通愿”,即四弘誓愿。
瞋恚,又译瞋害、忿、恚、憎、损坏,佛教术语,有毁灭、恶意、杀害等含义,是对于其他有情的恶意情绪。佛教认为这是一种欲界的烦恼,被列为五顺下分结之一;因为能障碍有情众生的解脱,被列为五盖之一,称为瞋恚盖。瞋恚则是染爱的果报,贪著则是愚痴的果报
四生,佛教术语,指世间有情众生的四种生的方式,即胎生、卵生、湿生和化生。“四生”、“四生众类”两词可用于泛指一切有情众生。
十界,又名十法界或十界为果,佛教天台宗术语,将有情分为十种界。分别是指:佛、菩萨、缘觉界、声闻、天界、人道、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前四者称为四圣,后六者称为六道,合称为四圣六凡或六凡四圣。
六观音,是观音菩萨为拯救六道有情,所示现的六种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