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卫三 编辑
木卫三又称为“伽倪墨得斯”,是围绕木星运转的一颗卫星公转周期约为7天。按距离木星从近到远排序,木卫三在木星的所有卫星中排第七,在伽利略卫星中排第三。它与木卫二木卫一保持着1:2:4的轨道共振关系。木卫三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其直径大于水星,而质量约为水星的一半。
1
相关
伽利略卫星是木星的四个大型卫星,由伽利略于1610年1月7日首次发现。这四个卫星可以用低倍率望远镜来观测到,如果没有光害,且环境极好,甚至可用肉眼勉强看到木卫三和木卫四,利用数位单反相机搭配合适的望远镜头也可以轻易的在较无光害的地方拍下这几颗伽利略卫星。
木卫四又称为“卡利斯托”,是围绕木星运转的一颗卫星,由伽利略在1610年首次发现。木卫四是太阳系第三大卫星,也是木星第二大卫星,仅次于木卫三。木卫四的直径为水星直径的99%,但是质量只有它的三分之一。该卫星的轨道在四颗伽利略卫星中距离木星最远,约为188万公里。木卫四并不像内层的三颗伽利略卫星那般处于轨道共振状态,所以并不存在明显的潮汐加速效应。木卫四属于同步自转卫星,永远以同一个面朝向木星。木卫四由于公转轨道较远,表面受到木星磁场的影响小于内层的卫星。
轨道共振是天体力学中的一种效应与现象,指当轨道上的天体于周期上有简单的整数比时,定期施加的引力影响到对方所产生的。轨道共振的物理原理在概念上类似于推动儿童荡的秋千,轨道和摆动的秋千之间有着一个共振,其它机制和“推”所做的动作周期性地重复施加,产生累积性的影响。轨道共振大大增加了相互之间引力影响的机构,即它们能够改变或限制对方的轨道。在多数情况下,这会导致“不稳定”的互动,在其中的两者互相交换动能和转移轨道,直到共振不再存在。在某些情况下,一个谐振系统可以稳定和自我纠正,所以这些天体仍维持着共振。例如,木星卫星木卫三、木卫二、和木卫一轨道的1:2:4共振,以及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间的2:3共振。土星内侧卫星的不稳定共振造成土星环中间的空隙。1:1的共振在特殊的情况下,造成太阳系大天体将共享轨道的小天体弹射出去;这是清除邻近的小天体最广泛应用的机制,而此一效果也应用在目前的行星定义中。
行星科学中的变余结构是指在外太阳系冰卫星上的古老撞击坑地形因为卫星冰外壳的潜变或后续的冰火山喷发而消失的状况,因此这种地形又常被称为 "幽灵陨石坑"。而撞击坑消失后会留下圆形的反照率特征,或者可称为撞击坑环的遗迹。木卫三和木卫四等冰卫星上的环状区域被认为是地质演化史上的遗迹。
孟菲斯光斑是一个位于木星的卫星木卫三上的变余结构。变余结构又常被称为 "Ghost crater"。
恩基链坑是位于木星卫星木卫三的一组链坑,总长161.3公里,中心座标38.8°N,13.6°W。该链坑以苏美尔水神恩基命名。
古拉是木卫三上的一个直径约40公里的撞击坑。它是一个新形成的陨石坑,有个独特的中央峰。
轨道共振是天体力学中的一种效应与现象,指当轨道上的天体于周期上有简单的整数比时,定期施加的引力影响到对方所产生的。轨道共振的物理原理在概念上类似于推动儿童荡的秋千,轨道和摆动的秋千之间有着一个共振,其它机制和“推”所做的动作周期性地重复施加,产生累积性的影响。轨道共振大大增加了相互之间引力影响的机构,即它们能够改变或限制对方的轨道。在多数情况下,这会导致“不稳定”的互动,在其中的两者互相交换动能和转移轨道,直到共振不再存在。在某些情况下,一个谐振系统可以稳定和自我纠正,所以这些天体仍维持着共振。例如,木星卫星木卫三、木卫二、和木卫一轨道的1:2:4共振,以及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间的2:3共振。土星内侧卫星的不稳定共振造成土星环中间的空隙。1:1的共振在特殊的情况下,造成太阳系大天体将共享轨道的小天体弹射出去;这是清除邻近的小天体最广泛应用的机制,而此一效果也应用在目前的行星定义中。
拉普拉斯-P,原名木卫二着陆器是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提议的轨道探测器和着陆器项目,旨在研究木星的卫星并使用着陆器来探索木卫三
轨道共振是天体力学中的一种效应与现象,指当轨道上的天体于周期上有简单的整数比时,定期施加的引力影响到对方所产生的。轨道共振的物理原理在概念上类似于推动儿童荡的秋千,轨道和摆动的秋千之间有着一个共振,其它机制和“推”所做的动作周期性地重复施加,产生累积性的影响。轨道共振大大增加了相互之间引力影响的机构,即它们能够改变或限制对方的轨道。在多数情况下,这会导致“不稳定”的互动,在其中的两者互相交换动能和转移轨道,直到共振不再存在。在某些情况下,一个谐振系统可以稳定和自我纠正,所以这些天体仍维持着共振。例如,木星卫星木卫三、木卫二、和木卫一轨道的1:2:4共振,以及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间的2:3共振。土星内侧卫星的不稳定共振造成土星环中间的空隙。1:1的共振在特殊的情况下,造成太阳系大天体将共享轨道的小天体弹射出去;这是清除邻近的小天体最广泛应用的机制,而此一效果也应用在目前的行星定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