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道 编辑
河北道是唐朝的一个,所辖州府包括:卫州相州魏州博州、贝州、洺州邢州赵州冀州德州棣州沧州瀛州深州莫州定州恒州易州幽州妫州檀州蓟州平州、营州、安东都护府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贞观十道,贞观元年二月,唐朝政府并省全国的州县,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废郡为州,故每道各辖若干州。道,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在唐前期是监察机构而非正式行政机构。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兴起,道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并伴随各地节度使,成为藩镇割据的开始。隋朝唐朝以来,作为战争时的作战区域,如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贞观十道虽然只是按需要设监察性的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划,但已经是囊括全国的地理分区,对后世影响巨大。现在的河北省、河南省的名称,就来源于当时的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一年,,在唐太宗贞观十道的基础上,将十道进一步分成了开元十五道。
守捉,唐朝官制,是唐朝在边地的驻军机构,其主要分布在河东道、河北道、剑南道、陇右道与西域,大致于今天山西、河北、辽宁、四川、甘肃、内蒙古额济纳旗及新疆。唐代边兵守戍者,大者称军,小者称守捉、城市、镇,各机构皆有使。守捉为唐朝独有,而别朝所无之职官,守捉驻兵300至7000多人不等。唐代西北军屯人员来源主要有四:
奚鼐,是中国唐朝造墨名家。河北道易州人。他制造的墨有光气,有奚鼐墨、庚申印文。他儿子奚超迁居歙州,南唐赐姓李。李超之子李廷珪也是著名的制墨家。
鲜于仲通,名向,字仲通,以字行,是中国唐朝河北道渔阳郡人,曾祖辈时已定居于剑南道新政县。
李叔明。原名鲜于晋,字叔明,原籍河北道渔阳郡,移为阆州新政人,唐朝官员。
拂涅故地勿吉族拂涅部所居之地。后为黑水靺鞨十六部中的一部。《隋书》称其分布在伯咄靺鞨以东,居今牡丹江下游以东、兴凯湖以西,今密山县一带,南北朝时在今黑龙江省张广才岭以东以宁安市为中心的牡丹江流域。旧说在今沈阳市西北之辽宁省新民市一带,或说在今辽宁省北镇市境,有人说在今哈尔滨市南的拉林河地区,并说“拂涅”即“勿吉”转音,满语为 “森林”之意。已形成部落军事联盟,势力较弱,胜兵不过三千。靺鞨时期与唐朝有密切联系,唐灭高句丽后,唐朝设置拂涅州隶河北道安东都护府。渤海国建国后,稍向北徙,仍独立存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曾八次遣使朝贡,给唐朝进贡鲸睛、貂鼠、白兔皮等。开元六年,大首领被唐授为守中郎将,其首领被授为郎将、中郎将、左武卫折冲等官职。大约在渤海宣王大仁秀时期为渤海所并,置东平府。辽朝金朝时改称兀惹。
李叔明。原名鲜于晋,字叔明,原籍河北道渔阳郡,移为阆州新政人,唐朝官员。
鲜于仲通,名向,字仲通,以字行,是中国唐朝河北道渔阳郡人,曾祖辈时已定居于剑南道新政县。
顺州,唐朝时设置的州。属河北道
拂涅故地勿吉族拂涅部所居之地。后为黑水靺鞨十六部中的一部。《隋书》称其分布在伯咄靺鞨以东,居今牡丹江下游以东、兴凯湖以西,今密山县一带,南北朝时在今黑龙江省张广才岭以东以宁安市为中心的牡丹江流域。旧说在今沈阳市西北之辽宁省新民市一带,或说在今辽宁省北镇市境,有人说在今哈尔滨市南的拉林河地区,并说“拂涅”即“勿吉”转音,满语为 “森林”之意。已形成部落军事联盟,势力较弱,胜兵不过三千。靺鞨时期与唐朝有密切联系,唐灭高句丽后,唐朝设置拂涅州隶河北道安东都护府。渤海国建国后,稍向北徙,仍独立存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曾八次遣使朝贡,给唐朝进贡鲸睛、貂鼠、白兔皮等。开元六年,大首领被唐授为守中郎将,其首领被授为郎将、中郎将、左武卫折冲等官职。大约在渤海宣王大仁秀时期为渤海所并,置东平府。辽朝金朝时改称兀惹。